哥特式教堂玻璃艺术的研究分析
以基督教信仰为灵魂的哥特式教堂是欧洲中世纪最杰出的文化成就,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材质是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的物质保障,同时反映当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材质与建筑结构相结合,才能共同营造出具有精神文化、人文价值的建筑空间。相同的材料经过不同艺术家进行设计,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哥特式教堂蕴藏着基督教的思想和信仰,再加上玻璃的完美应用,教堂建筑在结构上和思想上构成了一种平衡。
关键词:哥特式教堂;玻璃;建筑结构;材质
说起教堂,最著名的还是哥特式教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高高的尖塔,其次是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窗。玻璃是一种具有折光反射作用的建筑材料。因此,玻璃就与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玻璃不仅是为建筑服务的材料,更是一门艺术,它体现着深邃而丰富的美学意义。材质文化不仅能真实的反应建筑的结构逻辑和空间逻辑,还能表达建筑物的历史文化,形成具有精神活动的场所。利用材质所具有的特性,使人的视觉产生建筑之美。然而这种精神力量来源于材质、建筑结构的完美结合。哥特式教堂的玻璃材质不仅仅能满足此效果,还能与建筑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使建筑更具有美感。
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改变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结构技术是非常杰出的。在西方的文明中起到了领导性的作用。屹立在西方的哥特式教堂结构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使用肋架券。这是一种框架式结构,重力的传递非常明确,可以给建筑物带来足够的强度。第二个特征是使用飞券。使侧推力减小,这样不会让教堂有过多的附加力。第三个特征是使用尖券。尖券不仅可以调节起券的角度,使矢尖都在同一个高度上,还可以使侧推力比半圆券小,使中舱上部能开比较大的高侧窗,达到中舱更明亮的效果。这三种结构特征是为了抵御中殿和侧廊拱顶的侧推力。在罗马式教堂里,一般采用厚厚的外墙来承担中殿拱顶的侧推力。因此,中殿上部不能开太多、太大的高侧窗,使教堂内部进不去光亮,很阴暗。在哥特时代,教堂的建筑结构有所改变,哥特式教堂中殿的拱顶采用了肋架券,侧推力转移到了柱子上,而且尖券的运用也减少了拱顶的侧推力。因此,哥特式教堂的中殿就设计了大面积的高侧窗,侧廊的窗户也可以开的很大。这样,在哥特式建筑结构中,玻璃的运用使建筑更具有审美意义,这也为了以后的哥特式教堂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玻璃制造技术的进步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罗马帝国时期,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经历了一段辉煌的发展时期,随着罗马帝国逐渐衰亡之后,相关玻璃制造技术也渐渐的消失了。虽然玻璃的质量下降,但玻璃技术没有消失,人们对玻璃还是非常重视。正是因为如此,西方玻璃工艺得以再次复兴,并随之不断发展。在十二三世纪时期,欧洲玻璃工艺还是只能制造出面积比较小、透明度很低、色彩偏暗的各种杂色玻璃。由于这种玻璃安装在窗户上,会显得十分杂乱。然而,法国人受彩色马赛克镶嵌壁画的启发,法国人开始试着用玻璃来模仿马赛克镶嵌画。所以,早期哥特式教堂中彩绘玻璃的玻璃片一般面积都比较小,整体色调比较单一,具有一种朦胧感。直到13世纪末,彩色玻璃的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玻璃的面积变大了,透明度也增加了,而且色彩也更加鲜艳了。到了十五世纪,人们更注重玻璃的图案,玻璃的颜色开始变淡,图案也开始变大,玻璃彩绘工作也越来越复杂。这在西方的文明中是重大的突破,也给一些文化加入了新鲜的血液。也正因为玻璃的兴起,建筑物的形势
哥特式教堂玻璃艺术的研究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