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收藏志在抢救艺术瑰宝
季羡林(1911――2009),国内外享有崇高地位的国学大家。季羡林曾说,从主观上讲,他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些艺术瑰宝就此流散消亡,总想尽自己的力量,能够抢救多少就算多少。从客观上讲,他也确实有这个能力,至少就经济状况而言,50年代的季羡林先生是属于高收入阶层的。他的收藏下限是齐白石,绝对算是收藏界的实力派大腕。正是这样一位收藏大腕却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这在北大人所皆知;但北大接受的一笔最大的捐赠,却来自季羡林。这笔捐赠有多大呢?仅仅是古字画就以百计!光这些,当今市价就很难计算了。可是,季先生捐出的不仅是字画,还有古砚、印章、善本,甚至自己毕生积蓄的稿费。
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彭德华只有小学文化,他们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尽管季老的婚姻可谓中国封建婚姻包办的悲剧,但他始终忠诚于自己的婚姻。季羡林在哥廷根读博士的艰难岁月里,有一件事情曾给他带来过前所未有的幸福与快乐,这便是他与一位德国姑娘――伊姆加德小姐之间的一段爱情经历;然而每当季羡林回到寓所,内心便充满矛盾与痛苦,因为他是一个有妻子、有儿女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幸福与痛苦,欢乐与自责的矛盾心理,一直折磨着他。最后,他终于决定,为了不伤害或少伤害别人,还是自己来咽下这个苦果。季羡林当年离开哥廷根后,伊姆加德就一直在等待他回来,虽然再也没有得到季羡林的消息,但她依然执意地等待并终身未婚。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这是一段多么感人的爱情故事,但折射出季老有一颗对家庭坚贞不渝的心,这在今天的社会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
“奖状”是最早的藏品
季羡林先生最早的藏品本是奖品。这是怎么回事呢?在进入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以前,乐于钓鱼摸虾的季羡林先生的学习成绩虽然也居上游,却称不上出类拔萃。但是,在山大附中,季羡林先生的作文无意中受到了国文老师王昆玉先生的表扬,这就激发了少年学子的向学之心,结果,生平第一次考了一个甲等第一,平均分数超过95分,这在全校是独一无二的。当时山大校长兼山东教育厅长是前清状元王寿彭,他亲笔写了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奖给季羡林。从此,季羡林先生才开始认真注意考试名次,不再掉以轻心。结果两年之内,四次期考连考了四个甲等第一,威名大震。
这副对联和扇面,就是季羡林先生最早的藏品,一直保存至今,极受珍爱。有一段时间遍寻不得,当时以为,抗战期间,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济南家里的生活无比艰辛,这些藏品可能被拿去易粮糊口了。先生还托人到济南打听寻觅过,当然杳无音讯。这还让素来豁达的季羡林先生很是叹息了一番。还好,终于有一天,王状元的墨宝从书深不知处冒了出来,老先生将它们挂在墙上,静静地欣赏了好一阵子。
抢救文物是初衷
然而,这只能算是季羡林先生的无意收藏。先生有意识的收藏开始于1949年之后,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的建国初期。那个时候,旧时豪门不是变卖藏品逃离大陆,就是摈弃旧物迎接新生。一时间,千年古都北京的街头小店随处可见字画文玩,至于琉璃厂,更是充斥着名家剧迹,而问津者却寥寥无几。季羡林曾说,从主观上讲,他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些艺术瑰宝就此流散消亡,总想尽自己的力量,能够抢救多少就算多少。从客观上讲,他也确实有这个能力,至少就经济状况而言,50年代的季羡林先
国学大师季羡林 收藏志在抢救艺术瑰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