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旭:
我在06年回到家乡,看到圆顶山,看到水洛河,脑海中显现出了当年登山、蹚河的景象,与自己大半生的经历结合,顿生“生活如同攀圆顶――步步高,人生恰似漟洛河――摸着过”的感悟。
圆顶山,你应当是熟悉的,但不知是否有登山的体会?记得山路从上沟起始,沿着地边蜿蜒直通山顶,似乎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坡度应在15至30度上下,记忆非常陡峭,从下往上看需要仰视,从山顶俯瞰,全镇即在眼底。这路是村通村的乡间土路,与所有黄土高原的乡路一样,崎岖,狭窄,遇大雨暴雨,成了天然的渠道,水流迅疾,冲刷出一条或者数条深浅不一的沟槽,甚至断路。冬季往地里送肥要上山,夏秋将粮食收获回家必下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祖祖辈辈,都是肩挑背扛。一担肥、粮,百十来斤,上山时,人与路面形成的夹角,恐怕在四五十度左右,担头的筐几乎擦着地,步履艰难,一步一步,缓缓交替,一步一呼,一步一吸,顽强攀登,稳步上升,最终胜利到达目的地。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其实上山不易,下山亦难,登山具有背负大山之重压,下山虽说心、肺感到轻松,下肢特别是膝、胯、脚踝酸困痛痛,实在难忍了,在较平缓的地方歇歇脚,喘口气。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黄土地上生存和生活的父老乡亲,农业耕作仍然延续着传统的劳作方式,山道弯弯,崎岖依旧,坚忍不拔,丰收的喜悦,代替了耕作的劳累。没有劳作,没有劳累,没有劳苦,就没有成果,就没有喜悦。尤为一提的是,如今,已经逐步改变了单一种粮的习俗,务育水果、蔬菜、苗木、花卉,饲养家禽家畜,开办作坊,外出打工,多种途径改变着贫穷落后,生活水平质量明显提高。
我在2006年回家,看到故乡时隔十年,发生了显著变化,记下了《金秋归乡》的观感:
(一)
山水愈秀洛河驯,
城镇涣然家门迷。
清水自来惠山民,
坦途山颠助致富。
青状打工进城去,
老者蹒跚下地来。
果菜共济开新篇,
孜孜不倦奔小康。
(二)
古堡巍峨山道旧,
街镇突变风貌新;
电话手机通天下,
卫视网络赛秀才;
安步当车惹讥笑,
摩托单车覆灰尘;
洛水得驯到石门,
北岸虽畅有泥泞。
(三)
往事历历难入梦,
热炕舒适见娘亲。
饭香菜香山花香,
山亲水亲人更亲。
人生一瞬艳阳天,
老夫已笑六十年。
但愿父老永安康,
秦陇千里共婵娟。
昔年,水洛以下的洛河上,没有如今的桥。在常年流淌的较大支流上,伐棵树支起独木桥;水小点窄点的支流上,垫几块石头,就叫“列石”(为什么叫“列石”,没有查到出处,可能是石块排成一列,故而名之吧)。石块大小不一,间距不等,根基不稳,顶部或圆或凹凸,挑水浅处铺排,方向左右不规则。独木桥是圆木,加之水的润滑作用,人走在其上打滑,还上下闪动。所以,过独木桥和列石,既要胆大,又要保持平衡,身体虽然左右摇晃,还是能安全渡过。特别是过列石,不仅左右摇晃,还要跳跃,才能踏上下一块列石。否则,就掉进河水中了。遇到暴雨,桥和列石被洪水冲走,人们只有
蹚水而过,对河床的情况一无所知,只能用脚慢慢探索,一步一步的顺水斜线向彼岸挪动,一不小心,就被水浪打到,到挣扎起来,必定呛几口泥水,保持镇静,奋力搏浪,最终能够到达彼岸。冬天赤脚涉水,尽管无险,却要经历另一番苦难:冰冷刺骨,寒彻心肺,皮肤冻裂,骨节受伤,甚至落下终身疼痛。
当
回家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