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清古鉴》读书报告
总述:
《西清古鉴》是乾隆年间“御纂”的古器物图录,全书记载了清宫所藏始于商周止于唐代的一千五百余件青铜器,有详细的尺寸和对铭文的考释,是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和明清故宫藏品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此书为乾隆皇帝任命梁诗正、蒋溥等人编纂的,乾隆本人和朝中多位大臣也参加了编写,历时两年完成,共四十卷,附《钱录》十六卷。第一部分为青铜器,第二部分为玺印,第三部分为钱录。
作者简介:
清乾隆皇帝十分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命将内府所藏的鼎、尊、彝等青铜器分门别类,仿效《考古图》、《宣和博古图》体例荟辑成编。此书著录清宫所藏古代铜器1529件,每器绘制一图,图后以楷书系说。绘图精审,毫厘不失,器物的方圆围径、高广轻重记载详明,对古器物的铭文均钩摹注释。考证虽兼取欧阳修等众家之说,但又非诸家所能及。书中驳斥了历代著家之谬误,解释疑难,补充遗漏,使三代古器物如现目前。
梁诗正, (1697-1763) 清朝大臣。字养仲,号芗林,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雍正进士,历任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五年,调任吏部尚书。后任工部尚书,调任兵部尚书。乾隆二十五年,为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二十八年,授东阁大学士,卒,谥文庄。著有《矢音集》。
蒋溥(1708—1761)清朝大臣、画家。字质甫,号恒轩,江苏常熟人,历任吏部侍郎、军机处行走、户部尚书、太子少保。乾隆十八年,为协办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掌翰林院事。乾隆二十年,兼署吏部尚书。二十四年,授东阁大学士。乾隆二十六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恪。
体例与版本:
《西清古鉴》仿照《宣和博古图》,对每件器物的大小、尺寸、容量、重量进行了仔细的测量与记录,认真观察了器物的形状、花纹并准确画出了器物的样图,记录了铭文并进行了相关考证。
清乾隆二十年武英殿刻本是最早的版本。×。半页10行,行18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栏,无行格。磁青书衣,黄绫书签、包角。书前有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初七日上谕一道、纂修《西清古鉴》诸臣职名,分别为梁诗正、蒋溥等编修,陈孝泳、杨瑞莲摹篆,画院供奉梁观、丁观鹤等绘图,励宗万等缮书。42册,4函。《钱录》是对历代货币进行著录,书后附跋语一篇,署名梁诗正、蒋溥诸臣。上谕末钤“乾”、“隆”、“静挹山庄”3玺。乾隆内府刻本《西清古鉴》传世稀少。此书也被收录在《四库全书》子部。
受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所限,《西清古鉴》中收录了一些伪器,容庚先生对《西清古鉴》进行的校勘,发现其中的伪器占了三分之一,起到了去伪存真的效果。
学术地位:
据《西清古鉴》序中所言,这本书是仿照《宣和博古图》的体例写作的。后人评价“虽兼取欧阳修、董逌、黄伯思、薛尚功诸家之说,而援据经史,正误析疑,亦非欧阳修等所能及”,可以说《西清古鉴》是古代金石学研究的又一个高峰。
据“百度百科”所言,我国古代大多使用用金属货币,从西汉开始,常常采用熔器造币的方法,以补流通的不足。五代周世宗、明崇祯帝、清咸丰帝,都曾把内廷保存(含皇室历代旧藏)的各种铜器毁器铸钱。如今,许多青铜器早已万劫不复,留给后人的青铜器物极少。所幸《西清古鉴》在道光以前成书,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青铜器图谱,因此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西清古鉴》中有铭文的1179件器物,目前知道下落
《西清古鉴》读书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