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那些事风华绝代女状元
高考,虽然是现在才有的名词,实际在中国古代已有悠久的历史。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的“高考”,而且比现在的高考层次更高,考中了就能当官,现在考上也不过就是换来一纸文凭,还得找工作再就业。因此古代的“高考”也是很严肃的事。不仅有准考证,还有的为了金榜题名而“移民”的呢。
准考证写体貌特征
国子监相当于政府的干部学院,考入国子监满3年毕业后就能封官。太学生们报到时,要拿“监照”也就是录取通知书。博物馆找到了一个叫张德大的太学生的“监照”,这个学生是花钱买官做,在户部颁发的监照上写明,买一个监生身份需要“23两4钱银子”。以前没有照片,为了避免冒名顶替,录取通知书上必须写明体貌特征,张德大的监照上就说他“40岁,中等个,面白,有胡须,俊秀”。
由于古代不具备照相技术,“科举准考证”是用文字来形容考生身高、长相等外貌特征的。记者看到一个清代准考证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用“面形圆”、“面色紫”字样来形容考生的脸型及肤色;用“身中”形容考生的身高;用“有鬓”来形容考生面部的其他特征。“准考证”上还专门注明:“其五官另有疵疾之处均要注明”字样。
国宝明代“状元卷”
在天津近日举行的展览中,一件明朝的“赵秉忠殿试状元卷”,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该“状元卷”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明代唯一“状元卷”。原件被山东省青州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珍藏。因该文物不适宜展出,本次展览所用的是复制品。这份明万历二十六年“状元卷”为册页形式,每折通高厘米,宽厘米,卷内正文共计2460个字,全部用蝇头小楷书就。该卷行文流畅工整,全文无一处涂改,无一处错字别字。试卷首页右上角顶天头有朱砂红字“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为万历皇帝朱翊钧亲笔所书,文后为9位阅卷官的官职姓名,并有“礼部之印”、“弥封关防”印记。
殿试时,万历皇帝提的问题是:现今,诸多官吏有法不依,只会虚言巧饰,不肯廉洁勤政。朕意欲开辟盛世,士子们必有感慨在心,今日即畅所欲言,朕将采而行焉。针对皇帝提问,赵秉忠在文中论述了帝王与百姓、政策与法制、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反对官场腐败,倡导“激浊扬清”。
历史上唯一女状元
据有关资料记载:太平天国于1853年定都南京后,开设了女科考试,允许女性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参与议政。而担任女科监考官的是西王萧朝贵的妻子洪宣娇。经过严格的考试,早期就已经参加太平军的南京女子傅善祥名列榜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状元。
傅善祥出身贫寒,饱经辛酸。出生后不久,父母双亡,随哥嫂生活,度过了坎坷的童年。少年出嫁,18岁就失去了丈夫。心狠手毒的婆婆见钱眼开,几次要把她卖给别人,在她的强烈反抗下婆婆未能如愿。后来,太平革命风起云涌,傅善祥冲出虎口,参加了太平军。
傅善祥天资聪慧,喜欢读书,颇具才华。考取状元后,受到了洪秀全的重用,以“女丞相”参与天朝的军国大事,不但负责管理朝中机要,批答文件,还负责男女婚礼等事务,在太平天国时期有“文有傅善祥,武有洪宣娇”之说。
科考中有“冒籍”现象
“冒籍”是科举制度中一个特有的词语,也就类似现在的“高考移民”。古代,无论是唐宋时期的解试,还是明清时期的童生试、乡试,都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各州县的举人或童生必须在其原籍报考,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考生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不得弄虚
古代高考那些事 风华绝代女状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