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焦裕禄的“枪”
小草是平凡的、朴实的、微不足道的,但它是坚韧顽强的,一株散发着芳香的小草魅力是无比的。荒漠里的白杨树、拧条花见证:夜枕风声入眠,昼与荒漠为伴,十年如一日,曹君在环境艰苦的水利基层岗位上,以站为家,艰苦奋斗,用青春在蜿蜒几十公里的渠道两侧筑起了“绿色长龙”。
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是为解决革命老区、贫困地区陕西定边县、甘肃环县和宁夏盐池县部分地区人畜饮水、防治地方病、改善生态环境,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农业灌溉的一项脱贫致富、惠泽于民的电力扬黄工程。由于工程穿越毛乌素沙漠边缘,尤其在六泵站区域,流动大沙丘多,风沙危害特别严重,一场风沙能掩埋所有的生产道路,渠道里淤积的沙子比渠堤还高,职工们饭碗里吃沙子是家常便饭。1996年曹君调到条件艰苦的六泵站任站长,面对恶劣的环境,在全站职工大会上他立下治沙“军令状”,一定要将站区周边沙子治住。
一个庄严的承诺,必然要付出艰苦的代价才能实现。从春到冬,他带着职工开始清运淤沙,一年下来的清沙量少则几千方,多达几万方,保证了正常地生产生活和灌区的适时灌溉。起初,清理出的沙子似乎都很“温顺”,可没过多久,又恢复了原样。为治标又治本,1997年春,他走遍泵站周边的大小山峁,观察掌握沙丘流动规律,风向变化,经过一个月的勘测选点,在管理处的支持下开始了生物治沙工作,用麦草扎草方格来固沙,在草方格里种上草籽。
春天,川区春意盎然,花开树绿,而在他们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隔三岔五地刮风,风吹起的沙子漫天飞舞,肆虐的风沙打在脸上隐隐作痛,连睁眼都很困难,呛的人连气都喘不过来。他买来防风眼镜和口罩发给大家,带着他们在弥漫的风沙中一步一步、一米一米地艰难前行。为了鼓舞大家的士气,他每次都是干在前面,把最难干的留给自己。为了提高草籽出芽率,每逢下雨时机他抓紧时间带领职工冒雨作业,记不清有多少次在雨中感冒发烧。为了保证来年的成活率,临冬时,他在沙丘上搭一个简易棚,不分昼夜地抽水浇灌,戈壁荒滩的夜晚漆黑寒冷,为照顾职工他总是把最难熬的一班安排给自己,还总是有意延长换班时间。有几次,换班的同志眼睛一睁,天已大亮,但他仍在沙地里忙碌。
“我不带头,谁带头,越是在艰苦的时候,越要体现这种表率带头的作用,有了这种精神,才能感染和带动职工战胜一切困难。”这个信念就是他强大的工作动力。
春夏秋冬,年复一年,一片一片的沙丘终于被长出的草锁住了。但连他自己都没料到的是,由于过度劳累和气候影响,此时他已患上了严重的全组鼻窦炎病,并悄然无息地折磨着他。这病情他瞒了家人3年,拖延了3年,直到2005年1月份,他才在宁夏附属医院才做了治疗手术。经过2年多的艰苦治理,在泵站渠道两旁形成了500亩防沙灌木林,风沙危害开始逐渐减少,生态治沙工作取得明显的效果,一片荒漠中的绿洲已呈现出来,在全处树立了治沙典型。
2002年,管理处将六泵站列为生态治理专项项目重点单位之一。3月初,他与职工提早十几天到泵站开展生态治理。每天早起晚归,到三十公里外的乡村买草、捆草、装车、卸车,栽植的时候他严把质量关,从挖坑、放树苗到浇水一丝不敢马虎。为及时浇灌,每一轮水他都与职工带着干粮,一片一片不停地浇,一天下来,浑身筋疲力尽,回到泵站连晚饭都不想吃,倒头就睡。二个多月没回家,妻子和女儿只好在“五一”假期来看望他。当善解人意的妻子看到他瘦了一圈、满脸乱胡
接过焦裕禄的“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