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语文教学改革——必要的乌托邦.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语文教学改革——必要的乌托邦
陈钟梁
上一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法国前总统富尔率领一批教育专家、学者调查、分析了56个国家、地区的教育状况,最后形成了一个报告《学会生存》,报告中有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学习。”报告特别强调,要用人文精神关怀人类的发展,以保证科学技术为增进人类幸福和社会进步服务。富尔报告对20世纪全球后20年的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站在新旧世纪交替的门槛上,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又及时提出了一个令人为之振奋的命题:“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这是一个具有强烈针对性的命题,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人们的趋利动力远远超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追求。应该看到,一个太讲究功利、太计较实利的民族,是很难走向成熟,走向高尚的。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太需要乌托邦了!
近年来,语文教学功利性、实利性愈演愈强。不少语文课变成了追求分数、排列名次的工具。课文尚未接触,便要求全班齐声朗读黑板上展示的几条教学目标。仅仅教了几篇少得可怜的说明文,就匆匆忙忙总结说明文特点,这是举例说明,那是比较说明;才学了一两篇议论文,便要归纳议论文写作规律,论点要正确,论据要充分,论证过程要严密。空空洞洞,热热闹闹,概念术语满天飞。多媒体进课堂,无疑是一件好事。可是我见到的几堂课,屏幕上显示的是填充题、选择题、简答题,生动的教学过程演变为通盘题型化。教师也有苦衷,似乎不这样做,学生就无法上考场应试了。“阅读,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这句名言,全然不见了。学生只能被左右着成为教师和知识的奴隶,经受着年复一年索然无味的痛苦煎熬。语文教学功利性行为导致的种种弊端,可以说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
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犯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但决不能饶恕的是扑灭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按理说,就语文教学本质而言,是最利于实现师生间人际交流——交往,对话,沟通,相互间探究学问的交互性活动。但事实并非如此,课堂上尽管也有表面上的问问答答,形式上的“议论议论”,实质上仍然是教育家杜威先生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巨著中所阐述的,学生为“静听考”,整个教学基本上属“静听教育”,朝气不足,暮气有余。我近日曾在一所完全中学对一个初一班级与一个高一班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提出了两个极为简单的问题:在学习中你最快乐的是什么?你最讨厌的又是什么?使我感到十分惊讶的是两个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回答何其相似:最快乐的是聊天与上网,最讨厌的是重复与口罗唆。两句普普通通的话,却击中了语文教学的要害。我作为一个几十年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不能不反省,不能不自责。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青少年一代多么渴望我们教师再不要像过去那么吝啬,要舍得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与时间,不要整天价去重复那些讲过千百遍的空洞道理,就像好心的老外婆那样的唠叨。年轻人希望我们语文教师不仅是一个长者,更是一个学者,有宽阔的知识视野,有平和的常人心态,师生和睦相处,亲密无间,课堂上充满了新鲜气息,焕发的是诱人的青春感。可惜,当今的语文课上却很少能找到这样的激情,更看不见神奇。圣西门、傅立叶的灵魂远去了,语文教师失去了职业理想,也丢失了教学浪漫。无需去追究谁的责任,是学校?是家庭?是社会?总之,受害者是学生。我忽然想起了17世纪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卢梭的话,心中不禁为之一颤:当教育追究实

语文教学改革——必要的乌托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ita291961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1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