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编组题解答技巧
信息编组题一般是从文段中抽取6句编为4组,而6句中一般有2—3句不符合试题要求,解答的基本思路是:将试题提供的例句逐句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或者排除不符合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作答。准确筛选信息是正确解答的关键,而从命题人设计错例的类型方式入手是突破口和捷径,在解答时应做到四看:
一看对象是否错位: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几件事情;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项”。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如2004浙江卷13题,要求选出全部表明许逖“材能称于其官”的一组,但④“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一句,根据原文“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一句可知,说的是汉代萧何所筑河堰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命题人却将它“嫁接”到了许逖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又如2005山东卷是选出“全都说明周维城优良品质的一组”而⑥“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句根据原文“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可知,说的是吴翁乐善好施之举。
二看描写(表达)方式是否误导:文段中刻画人物的方式既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也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而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筛选是有指定要求的。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不仔细推敲题干要求,而是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作出错误判断。如04年全国卷Ⅰ要求选出“全都说明孟尝敢于仗义执言的一组”,⑥“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是孟尝就任合浦太守后所做的兴利除弊之事,而非所说之话,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仗义执言”意为“为了正义说公道话”,它表明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指定要求是“语言描写”)。再如2005年广东卷是选出“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③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⑤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指定要求是“直接描写”,而③句写的是“显宗舅新阳侯阴就”对朱晖志节的赞叹,⑤句写的是“骠骑将军东平王苍”对朱晖品行的礼敬,这两句都是典型的间接描写,显然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三看内涵主旨是否清楚: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才智或主旨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但有时比较隐晦,需要考生进一步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如以下两例:
1、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是()(2005辽宁卷)
④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说明唐临“宽于待物”的一组是()(05江西卷)
⑤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⑥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例1中“胆量”是指“不怕危险的精神;勇气”,显然它不是指程序化的言行,而④句的意思是“我冯道掌管文书起草,怎敢不履行职责”,这是冯道奉命行事之语,根本谈不上“有胆量”。考生如果对“胆量”的内涵把握不清,就极易陷入筛选的误区。类似的有2005江苏卷“全部表现阳城智谋的一组”一题,考生要
文言文编组题解答技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