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小组事迹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小组成立于.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在那次强烈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杨建思研究员立即率领五名北京数字地震台网的科技人员带着57件、近千公斤的流动地震观测设备,乘飞机前往地震现场。此后5个月中,在杨建思研究员的带领下,黄媛、徐志强、袁松湧等青年科技人员奋战在海拔3200米至5000米的地震观测现场,监测沿着东昆仑断裂带近400公里长范围内的余震活动。此后,以昆仑台阵青年地震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地震尖兵小组先后出现在新疆伽师-巴楚地震、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地震、甘肃民乐-山丹地震、山西临汾地震、河北文安地震、新疆于田地震的震情监测现场,参加了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的国际救援,远赴南极参加长城站的科学考察。自2004年起,该台阵的科技人员开始在副所长欧阳飚研究员和杨建思研究员的领导下,投入到总投资超过一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分项工程“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建设任务中。继承了昆仑台阵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精神的青年科技人员,又组成了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建设组。至2007年底,备受国际同行关注的600套科学观测设备和200套地震现场应急观测设备组成的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建成,在通过项目验收的同时,这些设备立即布置在973项目“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动力过程与强震预测”四川西部实验场、国家重大基础性项目“华北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探查”在华北的实验场,以及河北文安地震现场监测中。2008年5月12日,是青年一代地震工作者终生难忘的日子。,地震科学探测台阵组在杨建思副所长带领下,立即驱车前往四川地震现场,在最快的时间内沿着300公里断裂带架设起流动地震台阵,为地震后余震趋势判断和多种数字化新地震参数的产出提供了数据保障。此后,随着龙门山断裂北端震情形势的严峻,小组成员在葛洪魁研究员带领下开辟了第二监测现场,在陕西宁强一带架设了流动台阵和主动震源探测实验场。徐志强、袁松湧、常利军、王宝善、李永华、郑钰、潘家铁、杨微等一批不到35岁的台阵建设小组成员,冒着滚石滑坡的危险,穿行于地震带,确保流动地震台阵正常运行至今。二、多学科优秀青年人才组成台阵组以青年科技骨干为主承担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分项工程“科学探测台阵系统”建设任务包括:(1)工程总体设计;(2)流动观测地震仪选型和采购;(3)观测单元监控管理系统设计和采购;(4)可控震源系统设计和采购;(5)流动观测技术保障系统设计和采购;(6)流动观测数据中心系统设计和建设;(7)流动观测实验场设计和建设。为实现工程设计和完成实施任务,台阵组吸收了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现代通信技术和IT技术等多个学科的青年专业人员参与。这些青年科技骨干中,有熟悉地震通信技术的徐志强工程师;有熟悉数据库管理编制和地震数据管理的姚志祥硕士;熟悉地震装备组网技术的袁松涌工程师;有利用台阵技术和观测资料发表了多篇SCI收录论文并以访问学者身份在日本和美国工作过的地球物理学博士王宝善,也有利用噪声数据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在中国——意大利联合培养博士房立华。袁松湧工程师等青年技术人员在仪器检测阶段,把测试地点选择了具有良好观测环境的研究所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山洞观测室。为确保检测数据准确无误,还采取背靠背方式,请地震预测研究所仪器研制部门使用通过国家验收的测试

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小组事迹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小组成立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ikuilian1
  • 文件大小32 KB
  • 时间2018-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