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孔子参考资料品德结构探析.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孔子品德结构探析
【原文出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5
【原刊页号】23-28
【分类号】B8
【分类名】伦理学
【复印期号】199612
【作者】鄯爱红
【作者简介】鄯爱红,女,1965年生,199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正文】
    [内容摘要] 孔子的品德结构,就其总体形式而论,包括内在的个体结构和外在的关系结构。分析孔子品德的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以及构成品德结构的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得出四点启示:第一,健全的心理机制是品德完善的重要条件;第二,完美的品德是体现在各种伦理关系中的诸种美德的平衡统一;第三,研究品德问题应采用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第四,当代中国的品德目标应是“仁德”与“智德”的统一。
    [关键词] 孔子品德内在结构品德外在结构
    品德结构是指构成品德的诸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长期以来,人们对品德结构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孔子的品德结构,就其总体形式而论,包括内在的个体结构和外在的关系结构。前者属于品德的主观方面,后者属于品德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方面;前者表明个体的道德意识能力,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这是品德形成的前提;后者是品德主体在与外界发生关系时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展现。如果说前者着重于个体的正心、诚意、修身,那么后者则是个体在齐家、治天下时的具体德行。这诸种因素的有机组合便是孔子品德结构的整体模式。
    在孔子的品德结构中,“仁”居其核心,“仁”是“仁心”,体现在品德内在的心理成份知、情、意中。其他具体品德都是“仁心”的层层外推,于家是“孝悌”,于国是“忠信”,于民是“泛爱众”,于世是“温、良、恭、俭、让、刚、毅、直、勇、敬”。这些品德又都通过言、行、貌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说内在的结构是动机系统,那么外在的结构则是行为系统。
    孔子品德的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的统一,亦即动机系统与行为系统的统一,这种统一即构成了孔子所倡导的最高境界——中庸。“中庸”是孔子品德结构的总纲,贯穿于整个品德结构之中,是孔子所极为推崇的至德,又是完善品德的至道。
     一
    孔子品德结构的核心是“仁”,“仁”是一切品德的源泉和归宿。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 〕人的品德源于内在的“仁心”,每一表现于外的具体品德都是“仁”的自然流露和表现。朱熹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2〕“仁在内, 公在外”〔3〕。“仁”的精神体现在个体的知、情、意中, 即构成孔子品德的内在结构。
    知、情、意作为品德内在结构的组成部分,是彼此联系,互相渗透的。知,即道德理性,是品德形成的起点和最基本的心理机制,它使主体的品德修养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不仅指对自己的思想、言行随时反省、检查和解剖,而且还包括主体对社会道德理想或道德观念的认知和理性审查。因此品德也是实践
——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
    在孔子的品德结构中,“知”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将“智”(知)和“仁”、“勇”一起并称为“三达德”。在孔子看来,“知”体现着个人对外在的道德要求和伦理规范的认识程度和水平。一个人对社会伦理关系、道德原则没有一定的认

孔子参考资料品德结构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镜花水月
  • 文件大小45 KB
  • 时间2018-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