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风病名溯源.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风病名溯源
摘要中风为古代四大顽症(风、痨、臌、膈)之首。“中风”一名始见于《素问?风论》,但与今日所论之中风却是名同实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一次提出中风的病名。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卷二?医方》中首次提出了“脑充血”和“脑贫血”的名称,几千年来历经衍变,由于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不一,其名称繁多、混乱,如“偏枯”、“大厥”、“薄厥”、“类中风”、“内风”、“昏仆”、“脑充血”和“脑贫血”等。
关键词中风病名溯源文献研究
中医上讲,中风是由人体内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向上侵犯至脑,发生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严重者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等表现的一类疾病,又称为卒中[1]。跟西医中急性脑血管疾病出现中风相同。中风因起病急骤,变化多端及“善行数变”的特点,故称为“中风”。历代医家将中风命名为“大厥”、“薄厥”、“类中风”、“内风”、“脑充血”和“脑贫血”等,名称混杂。本文仅对历代文献中风病名的不同论述作简单探讨。
先秦时期
目前,关于中风病的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2],但《内经》中并没有中风病名,而是以与中风表现相关的不同病名如“薄厥”“偏枯”、“偏风”、“痱”、“大厥”、等代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灵枢?刺节真邪》云:“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可见,《黄帝内经》里所提到的“中风”,是属于病因病机概念,还不属于疾病名称。
两汉时期
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汉代张机首次应用“中风”命名,并且首次将半身不遂等症状与“中风”联系在一起,文中写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卫缓则为中风”,描述了中风的症状“僻不遂……肌肤不仁……舌即难言,口吐涎”等[3]。这里的中风就和目前临床上所说的中风一致。
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虽然没有中风病有关的论著,但众多的医家已经开始接受中风的病名,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如巢元方、孙思邈等。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候上》云:“风痱之状,身体无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一臂不随者,风痱也。”[4]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八?诸风》云:“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5]与今之中风类似。
两宋时期
《圣济总录?卷六?卒中风》云:“卒中风之人,由阴阳不调,……肢体痿?,不识人事者。”此书首提“卒中风”,为中风之名称,与今之中风极似。这一时期虽然还出现了另外的一些名称,但医家已逐渐认可
“中风”病名,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叙中风论》中医家陈无择指出“人或中邪风……故入脏则难愈,如其经络空虚而中伤者,为半身不遂,手脚瘫痪……所以首论中风也”[6],首次将“中风”作为独立病名来论述。
金元时期
《医经溯洄集?中风辨》中指出“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7],其所论之“类中风”正为我们今日所指之中风。在该时期还有其他的名称被提出,例如金元四大家提出的火、气虚、痰的病机,但仍未完全摆脱风邪致病的理论,说明各医家已接受了“中风”这一独立的病名。
明清时期
明清

中风病名溯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ptpek785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