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廉正之风走进校园,深入学生的心底,从小培养学生的廉正意识,增强自觉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无私、自律自强的好孩子,为他们奠定终身廉洁做人的品德基础。
二、教学过程
(一)对联激趣,导入新课
上联1:上不愧党,勤政之根基;
2:处事要公,公生明;律己要廉,廉生威;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下联1:下不愧民,廉政之源泉。下联2:待人要诚,诚生信;工作要勤,勤生效。
教师小结: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换句话说民的品德对国家的根本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经常说诚信是做人之本,那么什么是做官之本呢?
教师明确:廉洁,自古以来就是做好官的标志。中华民族自古褒扬勤劳俭朴的美德,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史书上不乏这方面的箴言。自古以来,人们都视廉洁为一种美德,把腐败看作社会的一个毒瘤。廉洁,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翻开史书,回顾过去,国家的兴盛无不与政治廉洁有关。唐太宗能注重史治,使得贞观时期政治开明,为后来唐朝的强大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二)师生互动,感受廉洁
讲廉洁的故事
包拯“寿日薄酒促膝谈”
包拯,一生铁面无私,清廉正直。当他六十寿辰时,特派儿子包贵守在门口,一概拒收寿礼。同朝为发、官的同乡挚友张奎携礼来祝寿了。包贵把父亲一概不收礼的嘱咐告诉他,张奎说:“别人送礼可以不收,我的礼得收下。”说完,作诗一首:“同窗同师同乡人,同科同榜同店臣。无话不谈肝胆照,怎能拒礼在府们?”包拯接读后,回诗一首:“你我老是知音人,肝胆相照心相印。寿日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染俗尘。”张奎读后,无言以对,喝了薄酒,携礼而归。
于谦“清风两袖朝天去”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33岁就是正三品文官,曾在山西等地主政19年。他一向主张“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平时衣无锦绣,食不兼味,出行乘普通骡车,自己的俸禄多用以救济贫穷,曾开仓赈民几十万。当时贿赂盛行,可他每次赴京,绝不送礼。友人劝他,不带钱,带点山西土产也可以,他却说:“我只带两袖清风。”并作诗说:“丝帕蘑菇和香菜,本次民用却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来,于谦因辅佐景帝被屈杀。抄家时。无余资,仅书籍而已。
隋炀帝跨富
隋炀帝因为各蕃部落的酋长都汇集在洛阳,正月十五在端门街举行盛大的乐舞杂技表演,到月,,每年正月十五都这样搞。
各蕃部落请求到丰都市场进行交易,炀帝同意了。他先下令整修装饰店铺,屋檐式样要整齐一律,珍奇货物摆满店堂,商人穿着华丽的衣服,连卖菜的也用龙须席铺地。西域的客商如经过酒食店,命令店主都要邀请他们入座,不收他们的酒饭钱,欺骗他们说:“中国富饶,酒食照例不要钱。”西域客商门都惊叹。但他们中的聪明人发觉有破绽,看见街上用丝绸缠树,就问:“中国也有穷人,衣不蔽体,为什么不把这些丝绸给他们做衣服,用来缠树做什么?市上的人惭愧得无法回答。
隋炀帝的奢侈与腐败,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
廉洁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