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本土文化
——以常德丝弦为例
摘要:文化是一种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崇尚于物质享乐,而淡化了对文化的建设,许多传统的文化都濒临了灭绝的边缘。常德丝弦是一种常德本土文化,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但这种曲艺流传并不广,许多本地人对其了解也不是很多,而且随着湖南娱乐产业的发展、外国文化的冲击、专家的相继辞世,这种本土文化也陷入了重大的危机中。
关键字:曲艺丝弦说唱面临的挑战应对的对策
正文
湖湘文化是一种有魅力的区域文化,他们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着湖南人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审美情趣。曲艺是湖南地方文化的一种,常德丝弦是湖南曲种是湖南丝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响最大,已然有了独立曲种的地位,流传于湖南各地,演唱时用扬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丝弦乐器伴奏而称为丝弦,还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故称为常德丝弦。2006年5月20日常德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其获得了国家级的认可,但还有很多人对它并不了解。
形成与发展
常德是重要湖湘文化发源地之一,它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东临洞庭湖,西通黔川,南毗益阳,北连荆襄,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自古以来盛行歌舞,也是名人集聚之地,有"文物之邦"、"人文渊薮"的美誉。“自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传世以来,历代文人雅士如唐刘禹锡、宋苏轼等也多次荟萃桃花源,他们的诗文很近似于常德丝弦的唱词,也曾在常德诗墙上留下了他们的墨迹。”①此后,《桃花源记》被常德丝弦的艺术家们认为是常德丝弦早期的唱词的雏形。
常德自古就是国家的重要农业产区,因为濒临沅水和澧水交通便利商业也较发达,随着人员的流通、交往,文化也不断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常德地方文化。自宋元以来,常德城内各地的商人云集,随同而来的江浙乐师、歌女等也往返于沅澧之间,他们带来的时令小曲在滨户地区逐渐流播。元末战乱,外省的人大量涌入常德,这使得各地的民间艺术广为交流。
明代中叶,特别是到了后期,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的流通,推动了城市经济
①选自(清)应先烈修,(清)陈楷礼纂《湖湘文库--常德府志》岳麓书社2008版第36页
的繁荣,不断壮大了市民阶层的队伍,也对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强劲的冲击,市民的创作意识不断增强,很多读书人投入到民间戏剧和曲艺的创作和编制中来。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的经济交往不断加强,人口的流动不断增多,随着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是文化的交融,各路商人携带本地流行的时调小曲进入常德,与常德方言融合,逐渐演变发展为常德丝弦。
清中期以后商业不断繁荣,而常德具有和擂茶的习惯,因而茶馆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招揽客人,纷纷邀请丝弦艺人演唱,以热闹门面,自此常德丝弦逐渐由文人雅士的自娱自乐走向市场。“清末,丝弦的木刻唱本已在常德肖福祥商号问世,这些刻本被称之为‘调子书’或‘堂班调’,”①从此,常德丝弦曲牌在大街小巷流传开来。清末民初,西方音乐和京剧的传入对常德丝弦音乐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丝弦艺人把眼光投向戏曲,使丝弦音乐的板腔体更为完善。
每一次社会震荡都会给文化带来重大的影响。五四爱国运动及伴随出现的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于推动常德丝弦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一些丝弦艺人纷纷进入茶馆,酒楼行艺,在竞争中使演唱水平的到提高,促进了常德丝弦的不断
拯救本土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