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之源
大学生卑微心理,源自对就业的恐惧。当有的大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被企业拒绝之后,在心头笼罩已久的就业阴影,真正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压力。
张诺出生于山东一个小农村,父母都是当地的农民,家里靠着每年卖的粮食和蔬菜勉强维持生计。2006年张诺考入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专业。父母对她寄予了厚望,希望她毕业后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养活自己。
大学里的张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因为爱好写作,张诺和她的大学同学在学校办了一本电子文学杂志,平均每月点击率达4000次,两年内成为了山师校园第一刊。
2010年张诺毕业,她的梦想是做一名记者。毕业后,她拿着自己的电子刊物到报社求职,HR告诉她,做记者需要很多很多的条件,尤其要熟悉新闻写作,喜欢写作、出电子文学刊并不代表你就适合做记者。她说她学的就是新闻专业,HR现场让她写一篇300字的消息,但是,张诺吭哧了半天也没写成功。
HR又问张诺,既然你学的专业就是新闻,为什么连一篇消息都写不出来呢?对这个问题,张诺无法回答。这个时候,她突然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是啊,我学的就是新闻专业,却不会写最简单的消息,我的大学都给了我什么?
接着她又去应聘一家杂志社,主编问她有什么社会资源,她听了半天也没明白什么叫“社会资源”。主编只好通俗地对她说:“我们现在有两本刊,一本是新闻杂志,一本是娱乐杂志,新闻杂志需要你有一些政府关系,最好家里亲戚朋友有在政府做官的,娱乐杂志就需要你有明星经纪人资源。”张诺一听,有些慌了:“没有。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所有的亲戚中间唯一的官员就是一个副乡长。明星经纪人就更不知了。”
不会写新闻,也没有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媒体的大门在张诺面前骤然关闭。
之后张诺也面试过其他杂志和报社,最后进入了一家较低端的杂志社。因为工作量与工资水平严重不对等,张诺总觉得自己很委屈,坚持了三个月后,一狠心便把工作给辞了。经历了找工作的挫折,张诺备受打击,不仅没有攒下一分钱,工作的事情也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离职后张诺没有再找工作,她改变了策略,准备回学校跨专业考研。她想,学一门技能型的专业或许找工作会更容易一些。为此她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当起了校漂族。
一家报社的总编辑曾经说过,他领导的这家报社共有几百号人,其中记者就有100多人,但真正优秀的记者不足5人,真正合格的记者不足20人!他说:“除非是主管部门指派来的,一般的大学毕业生我们坚决不招聘,就算是名牌大学新闻科班的毕业生我们也不会要,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行。”
像这样的注重经验和社会资源的企业不止报社和杂志社。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他们需要能创造价值的员工,因为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慢慢培养员工。
“我仅仅需要几个能一来到公司就能做事的人,但是却找不到,你说现在的大学都在干什么?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给我的感觉都是菜鸟,根本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一位上市公司行政总监在微博上如是写道。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很容易让人以为市场上人才饱和。事实上,在我们近期做的调查《企业人才招聘调查问卷》及《毕业生工作去向调查问卷》中显示:市场上不是人才饱和了,而是人才稀缺得很。很多企业把问题的根源指向了学校:“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能怪市场不需要人才。如果要怪罪,也只能怪罪大学没有培养出市场需要的真正人才。”
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理事长
“卑微”之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