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是星期一,在国旗下,我发言的题目是: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同学们,我想先问一下你们,你们为什么要到这里读书?到这里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你们有没有留意广场边的劝学标语?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到最后我们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好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学校广场边的劝学标语:“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难长久”“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等,都说明知识的重要性。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能考上大学,一辈子就进了国家的“保险箱”了。不愁吃不愁穿能了。但是,相反的,没有考上大学的年轻人,只能在家继承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业,扛着锄头“修理地球”。所以,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上不了大学真的是前途渺茫,好象一生都要完了一样。于是,考不上就重读,重读考不上就再重读,我的同学甚至有读了四次、五次高三的,人都读傻了。现在社会进步了,多元化的生活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很多同学都很理直气壮的说我读书能有什么用,“老师你告诉我读书有什么用?”。同学们,人的眼光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说的是大部分的普通人。20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你不能预见,我也不能预见。尤如20年前的我们不能想象今天这个世界一样。
但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人的一生,由有记忆懂事的童年开始、青少年、青年、中年、中老年、再到老年,短短的一百几十年,转眼即誓。古人说,“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70岁已是古来稀。人生是“单行道”,没有回头路,人不能等到失去了才懂得拥有。知识的获得,大部分都是在青少年时期获得的。我们要成功,必须要抓紧青少年时期。不能放松啊。
有报道说: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员曾做过研究,发现全美国80%的财产仅被少数的20%的人拥有,余下的20%的财产却被占人口绝大多数的80%的人拥有。假设将全均分配,每人一份,那么若干年后,仍然将出现二八分配规律。也就是说有少数人能长保成功,他们始终取得与众不同的成就,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他们始终能取得与众不同的成就呢?同学们,你知道吗?很多人会回答:“知识”。回答得很好,就是“知识”,早期大家认为知识最重要,在教育中也强调学习知识。但是,现实的情景是怎样的呢?结果,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当时,就有报道:大学本科毕业,连一盏日光灯都不会装,真是可笑!
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并不是决定因素。同学们,我知道很多同学心里想着,能力比知识强,因为我的题目就是“知识不如能力 能力不如品质”,真的是这样。
我就说说能力吧!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知识。所以九十年代以来,国家领导人都意识到这一点了,所以,开始强调能力培养,那时候开始,增多很多中专技工学校,认为能力是成功的关键。但一个人能力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要靠实践的磨炼、经验的积累。等你有了能力,光华已是逝去。时不待我。
当然,知识、能力都很重要,但,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还是人的品质。
西方有句名言:“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正在于他是否具备优秀的品质。
有一家公司在聘用人才时是这样说的:
“品质好,能力好,重用;
品质好,能力不好,培养后再用;
能力好,品质不好,不用;
品质不好,能力不好,坚决不用。”
优秀品质
中学国旗下的讲话稿《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