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先秦射箭运动的弓箭制作研究.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先秦射箭运动的弓箭制作研究
摘要:先秦时期的射箭运动,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上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它是体育,它是文化,它还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与措施。在此背景下,弓箭制作亦从国家的层面形成一整套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以不断满足社会需求,推动射箭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先秦射箭运动弓箭制作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24―03
和其他运动项目不同,射箭运动的完美表现不仅需要运动者的良好素质条件,而且需要良好的中介手段,即得心应手的弓箭配备。由此,当我们考察先秦射箭运动之所以能蓬勃发展的同时,弓箭制作问题必然成为我们需要认真关注的又一重要研究内容。正如遗传和变异构成了一部生物进化史,无论东方西方,丰富多彩的科学技术发展也无一不是继承和创新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有一段不可磨灭的溯源,那就是以《考工记》为代表的先秦工艺和科技发展。
一部《考工记》记述了当时官府手工业的30个工种,不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而且在整个生产流程中有统一部件名称、严格材料选取、规定生产工艺、实行产品检验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这显然不是针对一般民间手工业的私人作坊,而是具有国家生产企业性质的技术流程制度。其中与先秦射箭运动直接相关的工种有三个,分别是“弓人
”、“矢人”、“梓人”。
弓箭在先秦时期,既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武器,也是学校教育、社会礼仪和休闲娱乐的器物用具。蓬勃发展的射箭运动导致了社会弓箭需求量的增加,需要从国家的层面来考虑保障供给。这就使得弓箭的制作在先秦出现了以国家统一管理为手段,通过物质保障这一途径,来确保射箭运动持续、健康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同时,先秦射箭运动的多功能、多目标性,又决定了弓箭制作过程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1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弓箭制作理念
《考工记?总序》中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就是说,要制作精良的器物,必须顺应天时、地气且具备材美、工巧的四大制器原则。这是一种“和合”的思想理念,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造物原则和价值标准。先秦的弓箭制作,同样坚持了这种原则。

先秦射箭活动中“力贯七札”的典故,不仅说明了射箭者需要有很大的力道,而且也反映了弓的制作需要有相当高的质量要求,即强调了弓的承受能力大小应是弓箭制作中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由此,对弓的选材就成为重要的先决条件。所以《考工记》说:“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次之,严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次。”这是说选取弓干材质时,可将质量标准分为七等:一等为柘木,二等为桅木,三等为严桑,四等为橘木,五等为木瓜,六等为荆木,七等为竹子。这段史料不仅介绍了细致考究的选材标准,而且凝结着当时手工业制造者长期实践积累的伟大智慧。
先秦的工匠不仅知道“凡选择干材,要颜色赤黑而敲击声音清扬的”。甚至已经懂得如何根据不同季节要求,进行材料的取舍和整治。“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淆。”然而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冬季剖析干材,就比较容易治理好;春季煮治角,则较易使角柔韧;夏季治理筋,就不会紊乱;秋季再用胶、漆、丝组合干、角、筋三种材料,则坚固而严密。冬寒季节固定弓体,张弦时就不再变形;隆冬冰冻时检验漆纹,就较

先秦射箭运动的弓箭制作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kisuamd347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