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智慧南京”建设为例
陈铭王乾晨张晓海张晓伟
【摘要】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对“智慧城市”建设具体项目规划、实施进行评价?如何通过一套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并约束“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避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当前,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但缺乏“智慧城市”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智慧南京”建设实践为例,通过对“智慧南京”基础设施、城市智慧产业、城市智慧服务、城市智慧人文四大领域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总结出一套结合南京实际,兼顾“智慧城市”建设总体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南京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外城市信息化发展理念出现了新特点和新趋势,以“物联网”概念为代表的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目标。为应对这一新趋势,IBM、中科院、思科等纷纷提出了“智慧城市”、“感知中国”或“智能互联城市”的理念和发展方略。我们认为,智慧城市应理解为城市信息化理念的升华,是城市信息化的更高阶段。
当前,我国许多一、二线城市都将“智慧城市”作为自身的发展模式和定位。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对“智慧城市”建设具体项目的规划、实施进行评价? 如何通过一套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规范并约束“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避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失误? 在缺乏一套“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状况下,许多城市的“智慧项目”建设比较盲目,“形象工程”大行其道,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使决策层及相关机构能够很好地把握“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对于具体实施机构来说,也可以通过“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建设项目进行正确的评估,以便找出不足之处予以纠正,从而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健康地发展。
2评测方法管窥
对“智慧城市”的评价是以城市信息化测评为基础的,因此需要分析城市信息化测评的方式和方法,以便在此基础上研究“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近三四十年来,在信息化评测研究方面积累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个主要分支:一是从经济学范畴出发的以信息经济为对象的宏观计量,以此来反映社会信息化水平,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波拉特等人;二是从衡量社会信息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能力等来反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主要依据某些综合的社会统计数字来构造测度模型,其典型的代表是日本提出的信息化指标。
信息化评测两个方向的理论,派生出两种对信息化评测的方法。
以“波拉特法”为例。“波拉特法”是在宏观层面分析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评价方法中最早和最具影响力的。它以信息经济学为理论依据,侧重信息经济的测评,将信息行业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逐一识别出来。利用两个数据库:即美国劳动统计局的“产业一职业结构矩形”数据库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的“产业一资本流通矩形”数据库,计算出三项指标,即:
(1)信息劳动者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
(2)信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3)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通过以上三项指标,评估出信息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可以有效地反映出信息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但是数据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智慧南京”建设为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