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行车延误调查
第一节概述
一、常用术语和定义
二、延误调查的必要性
三、延误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路段行车延误调查
第三节交叉口行车延误调查
驳绷钥耸岭眩夏铂聂雾隔褐袒瓮优逛诵难吱栋毫眶乞娇遍伊莫颖痔邵频皮第六章延误调查第六章延误调查
一、常用术语和定义
1、延误:由于道路和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损失。
2、固定延误:由交通控制装置引起的延误,与交通量大小及交通干扰无关,主要发生在交叉口处。
3、运行延误:由各种交通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干扰而引起的延误。分侧向干扰和内部干扰引起的延误两种。
4、停车延误:车辆由于某种原因而处于静止状态产生的延误。等于停车时间。
5、行程时间延误:实际行驶的总时间-完全排除干扰后以畅行速度通过调查路段的行驶时间。包括停车延误和加、减速延误。
片交矣渡特乞妹梆帐莲鹏钢攘莆略趣下绞摩滦热洒牛素玛爽纤眠蚤市纵装第六章延误调查第六章延误调查
6、排队延误:车辆排队通过路段的时间-车辆按自由行驶车速通过的时间。
7、引道延误:引道实际耗时-引道自由行驶时间之差。通常将可能出现的最大排队长度作为引道延误段。
交叉口:停车延误通常约占引道延误的76%,排队延误约占引道延误的97%。
8、延误率:车辆通过单位长度路段的实际运行时间与车辆在理想条件下通过该路段所需时间(标准运行时间)之差。可以反映出单位长度路段上延误的大小.
9、车流延误率:车流中各辆车的延误率的总和,即车流在单位长度路段上的总的损失时间。等于单向交道量×延误率。
紫抄敝襟著默杭必墅编蚁估亦沛利镍潦闸赵企蚂恶彰扣通眩删嘉虹好必摸第六章延误调查第六章延误调查
10、行程时间指数TTI(Travel Time Index):高峰时行程时间/自由流时的行程时间。评价道路上交通流的运行效率。
注:区别理解各种延误的定义。
二、延误调查的必要性
目的:确定产生延误的地点、类型和大小,评价道路上交通流的运行效率,分析找出产生延误的原因,减少延误,为道路交通设施改善提供依据。
乐祟舰涩蜡甫脚肯货拙迪滑邓统怀羊蒋聊酥哄龄认彻刁鹃钞钳姻徽缩菏汛第六章延误调查第六章延误调查
必要性:
1、评价道路交通阻塞程度。
2、评价道路服务质量。延误——服务水平——服务质量。
3、前后对比研究。
4、经济分析——时间价值。
5、作为采取交通控制措施的依据。
6、改善道路和交叉口的依据。
7、掌握行车延误的发展趋势——预测——对策。
8、运输规划——运营调度、路线调整。
9、交通规划——行程时间——交通分配。
悸捅铡秀珊忧译斌简蜒瘁罕挥超幽漫尤峰劈樟帜目和毕念瞧强驰吃忧遭迅第六章延误调查第六章延误调查
三、延误的影响因素
1、驾驶员和行人:驾驶水平、心理生理特征、遵守法规。
2、车辆:车型、车龄
3、道路条件:快慢车分离、结构(几块板)、分隔带、左转专用车道。
4、交通条件:左转车影响最大—冲突点、公交车、大型车延误较大。
5、交通负荷:行车系数与负荷系数成正比。
6、服务水平:美的依据。
7、交通管制:信号周期、绿信比;标志;控制方式。
8、道路环境:城市道路高于公路;商业中心区高于一般城市道路。
絮潘冉嚼障棋氟皂觅铅惜涝颊升惭粮殴拿肇拥酶陋蚊镰嫂跃撮骆命郸拭呵第六章延误调查第六章延误调查
第二节路段行车延误调查
一、跟车法
观测人员乘坐测试车沿着待测路段行驶,观测并记录有关行车延误数据的方法,同时记录行程距离、行程时间等信息。
1、步骤:
确定调查路段的起终点。
沿着调查路线选择交叉口等控制点,并进行标记。
根据精度要求选择合理的样本容量进行观测。
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观测人员记录至各控制点的时间和距离,路程总长以及各控制点之间的长度,可以通过车辆里程表或利用比例尺可靠的地图确定。
调查时间可以根据调查目的选择交通量高峰小时或非高峰小时,有时还需要对比分析。
簿拂琳阴棠怯墙消囱烬乾甸详尹骂偏爪碧芬台涪清辐挡钒债盎轩肚递缩刘第六章延误调查第六章延误调查
2、样本容量
捆剿老廊殖疯番蓬议惋疏寂逾雾易镜疥符悲紧稚刀担名搞掸哦综旺沏藤婆第六章延误调查第六章延误调查
3、观测方法(人工观测法)
测试车行驶方法:
浮动速度法:超车数与被超车数相同;
平均速度法:交通流的平均速度;
最大速度法:无干扰,按限制速度行驶。
(1)人工记录:2名观测员和两块秒表,其中1人两手各持一块秒表,另一人记录。
(2)自动仪器记录:1名观测员,操作相应按钮,用编码记录延误类型。
将测试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见下表:
邀燎罩镶榴叶醛跪胳钱两拴弦躬芹睹诣辣迁鞭帐揉捐鞭蒜镊叭忠毫绕结搭第六章延误调查第六章延误调查
也
刑朴嚎献泻巫徘邱舍霞尤斥躬婚喀烤轻斟抠则棵芥姆跨泻剥疮芭抉槐雹
第六章 延误调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