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空气污染降解机制与城市规划布局
一、有关的基本概念
1、边界层
整个大气层分为电离层、平流层和对流层。对流层与地面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部分称为边界层,它是与城市空间污染直接相关的大气层。边界层越厚,空气质量越好。影响边界层厚度的主要是阳光的强度和风力的大小。
2、逆温层
正常情况下,下层空气比上层热,会形成对流,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下层空气低于上层的现象,叫逆温层。逆温是一种大气稳定状态,对于污染物散发极为不利。它又分为离地逆温层和接地逆温层。
3、热岛效应
一块地面温度比周围地面高,就形成热岛。热岛效应
具有两面性,利用得好则对人类有利。
二、微风天气的空气污染机制
1、平均屋顶界面
微风吹过城市与微风吹过森林相似,所以城市的平均屋顶界面就相当于森林林冠界面。城市的平均屋顶界面就相当于把城市地面抬高。如果建筑密度足够高,城市就相当于建在“地面”之下。
2、街道峡谷与污染累加
城市干道的大量汽车已成为城市主要污染源。对于街道,从污染角度分析可以看作一个峡谷。两边建筑的高度和街道宽度之比称峡谷系数,峡谷系数越大,污染会越严重。当然,污染程度还与风与街道夹角有关,另外,两侧建筑高度不同时,也有明显不同,当迎风面建筑高于背风面时,污染会大大减轻。当大气环流在城市运动时,会不断吸收来自街道峡谷的废气,使整个城市的空气污染逐渐累加。所以我国季风气候的城市,冬季城市南部、夏季城市西部,空气平均质量较差,在总体规划时要考虑这个问题。
3、城市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
由于屋顶界面和峡谷效应使城市上空换气效率大减,设计应该考虑让新鲜空气从地面直接进城,而让污浊空气从街道末端排出。
过去城市规划,常想把成市干道通过种行道树使其成为新鲜空气通道,看来是错误的。而应当把城市干道的污浊空气顺畅地排出城外。并在总体规划时,预留或开辟适当的开敝空间(以绿地为主)作为城市的进气通道。
三、晴天静风天气的空气污染机制
一般规律是:早晨7、8点和晚上8、9点是两个高峰,而下午2点左右和半夜2点以后是低谷。
1、白天
特别是正午,太阳强烈照射,大气扰动剧烈,使污染扩散快。但空气的气溶胶和灰尘会减弱这种运动。所以城市街道清扫、减尘和洒水是非常必要的。
2、傍晚
日落以后,城市热岛效应强化,出现热岛环流,如果城市规划得好,热岛环流会冲淡污染。
但屋顶界面使问题复杂化,当郊区冷空气沿屋面爬升后在屋顶高度形成一个逆温层,严重阻碍了下方空气的扩散,从而使街道峡谷形成一个污染高峰。屋顶界面越高,这种情况越严重。
3、午夜
午夜以后,热量和污染都达到全天最低水平,大大减少了空气的搅动,但由于空气中比较大的污染物可以沉积在地表附近,。这个现象提醒我们,如果在午夜利用喷灌设备对城市进行一次低空喷洒可大大降低空气污染程度。
4、清晨
天亮后,人类的各种活动又开始了污染,太阳升起,地面被加热,接地空气层又上升。但此时高层逆温层依然存在,所以会出现另一个污染高峰。所以早晨在街道旁晨练是不好的。
景观设计课件绿地规划 第二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