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配筋的混凝土结构1928年德国Saale一Brucke桥,该桥中跨为68m;1936年~1937年西德的Aue桥,++;Rhede-Wieden桥,;1939年Warthe-Brucke桥,,该桥因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止修建。1939年~1943年Klockestrand桥(++)。40~60年代由于外索的防腐问题,强调采用体内配筋的预应力结构,因此,在此期间体外配筋的预应力结构用的较少。但在50年代以后法国仍修建了一些体外配筋的预应力桥,如Villeneuve-saint-e桥,Arles-Sur-Trch的CanBia桥以及Marne河上的Binson港湾桥等。60年代以后随着斜拉桥技术的发展,使外露索的防腐(斜拉桥的拉索)及其他一系列技术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此外,发现采用体外预应力对于已建成的结构进行维修、补强、加固等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方便可行,成本低廉。施工期间不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体外配筋的混凝土结构1967年瑞士的钢析架结构的Aarwangen桥,就采用了外索的补强。奥地利的WangauerAche桥,(25+6×28+2×+3×28+25m),,,1962~1964年修建,因预应力不足,其后引起各种缺陷,屡次修补。后来用外索加固,。体外配筋的混凝土结构美国的一个停车场,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补强,该停车场为五层的预应力结构,1978~1979年建成,可容纳1000台车辆,梁跨为21m,梁高h=914mm,,板厚为114mm的后张预应力板,由于板和屋面等产生产生裂缝,于1985年用6根φ13mm的钢绞线,布置在梁的两侧面进行加固,如图13一1所示。体外配筋的混凝土结构70年代以后,体外索在桥梁的架设与悬臂分段施工方面得到应用。由于客观的需要和预应力技术的进步,所以体外配筋的预应力结构得到很大发展。相继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和科威特等国家建造了一些体外配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如美国佛罗里达群岛的Long-key桥和Seven-Mile,-Five,NilesChannel等桥。又如日本的樽见线第10尾川桥,该桥全长228m,是用顶推法施工的体外配筋的4跨连续箱形铁路桥梁。又如1987~1991年在墨西哥纽伏里翁州蒙梯雷市建成的轻轨铁路高架桥,全为预制节段混凝土块用外索拼起来的桥跨结构,平均跨度为27m,最大跨度为47m,桥全长18km,共有619跨,共计6500节段,在支撑排架上用体外索拼装。除桥梁结构之外,体外索也可用于其他工程结构中。体外配筋的混凝土结构国内80年代后期才开始使用体外配筋的预应力桥梁,如福州洪塘大桥主跨为120m的下承式钢筋混凝土三角桁架T构和滩孔为体外索的预应力连续箱梁结构。1990年12月建成的丹阳云阳大桥,主跨为70m的系杆拱桥,其系杆和吊杆均采用体外力筋。1995年建成的汕头海湾大桥(悬索桥)的预应力混凝土加劲梁的纵向力筋中底板索,采用单股带HDPE防护套管的镀锌钢绞线组成的束股作为体外力筋。体外配筋的混凝土结构采用体外力筋对结构进行加固的例子也越来越多,早在1983年上海市公路管理处采用预应力钢绳加固钢筋混凝土T形梁桥(单跨14m),采用的方法是:用手拉葫芦通过三门滑轮组对钢绳进行人工施加预应力,同时用电子称直接测力控制张拉吨位,用钢索测力仪抽检其吨位,竣工的实测数据表明,旧桥的承载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达到了加固设计和要求。此后利用体外力筋加固的桥梁和其他工程结构逐渐的多起来了,采用体外力筋加固,具有施工方法方便,设备简单,不中断交通等优点。但与国外相比,我们在设计理论和工程实践上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内现有相当数量的旧桥及其他结构,由于运量和车辆载重及荷载的增大,结构的承载能力不足,急待维修和加固。随着交通运输事业和其他工程结构的需要和发展,体外配筋的预应力结构的形式和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体外配筋的混凝土结构二、体外预应力结构的优缺点与体内配筋的预应力结构相比,体外配筋的预应力结构有下列主要优点:,减轻构件的自重,以节约材料,增大跨越能力。由于预应力钢索及其管道全部布置在构件体外,可以使构件腹板上、下板的尺寸减小,混凝土的用量减少,构件的自重减轻。既可节约材料,又增大了结构跨越能力。。体内配筋的预应力结构,由于钢索及其管道,再加之必要的普通钢筋,梁体内钢筋十分拥挤,影响了混凝土的灌注质量。即使采用强力振捣,也难免产生缺陷;而力筋钢索布置在体外,大大地改善了构件混凝上的灌注条件。同时体内配筋的力筋管
现代桥梁结构体外配筋的混凝土结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