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四章地下工程混凝土
主体结构防水
防水混凝土
水泥砂浆防水层
卷材防水层
涂料防水层
塑料防水板防水层
膨润土防水材料防水层
地下工程种植顶板防水
2
防水混凝土
防水混凝土可通过调整配合比,或掺加外加剂、掺合料等措施配制而成,其抗渗等级不得小于P6。
防水混凝土是通过调整配合比,掺加外加剂、掺合料等方法配制而成的一种混凝土,其抗渗等级是根据素混凝土试件室内试验测得,而地下工程结构主体中钢筋密布,对混凝土的抗渗性有不利影响,为确保地下工程结构主体的防水效果,故将地下工程结构主体的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定为不小于P6。
防水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
,是因为混凝土抗渗压力是试验室得出的数值,而施工现场条件比试验室差,其影响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因素有些难以控制,因此抗渗等级应提高一个等级()。
3
防水混凝土应满足抗渗等级要求,并应根据地下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工作条件,满足抗压、抗冻和抗侵蚀性等耐久性要求。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配制一般是以抗压强度要求作为主要设计依据的,二十一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环境劣化,混凝土质量不良,导致工程事故时有发生,因此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对有耐久性要求的工程提出了混凝土以耐久性、可靠性作为主要的设计理念。由于地下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较为复杂、长期被水浸泡或受各种侵蚀介质的侵蚀以及冻融、干湿交替的作用,易使混凝土结构产生劣化,因此混凝土结构的防水性(耐久性)有时比强度更为重要。各种侵蚀介质对混凝土的破坏与混凝土自身的透水性和吸水性密切相关。,因此防水混凝土的配制首先应以满足抗渗等级要求作为主要设计依据,同时也应根据工程所处环境条件和工作条件需要,相应地满足抗压、抗渗和耐腐蚀性的要求
4
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
工程埋置深度H(m)
工程埋置深度H(m)
设计抗渗等级
设计抗渗等级
H<10
H<10
P6
P6
10≤H<20
10≤H<20
注:1 本表适用于I、II、III类围岩(土层及软弱围岩)。
2 山岭隧道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可按现行有关规范执行。
5
防水混凝土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 mm;
2 mm,并不得贯通;
3 钢筋保护层厚度应根据结构的耐久性和工程环境选用,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 mm。
与原规范相比,本条没有进行修改,但对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确定,进行了认真讨论,将强制性条文取消。
我国地下工程正在持续不断地发展,由于地下工程所处环境的复杂多变所引发材料性能的劣化,影响结构安全性与适用性的现象日益突出,提出了工程结构须满足50~100年的安全使用年限要求,因此,在修改本规范时,对钢筋保护层厚度慎重地进行了审核。
6
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对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抗渗性极为重要。据资料介绍,一般氯盐或碳化从混凝土表面扩散到钢筋表面引起钢筋锈蚀的时间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平方成正比。当保护层厚度分别为40mm、30mm、20mm时,钢筋产生移位,或保护层厚度发生负偏差时,5mm的误差就能使钢筋锈蚀的时间分别缩短24%、30%、44%,由此可见保护层越薄其受到的损害越大,因此保护层必须具有足够的厚度。此外,国内外有关标准,均对混凝土结构的钢筋保护层作了明确的规定,如:英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BS8110规定,设计寿命为60年的工程C40混凝土要求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
7
美国规范规定,钢筋直径大于16mm时保护层厚度应为50mm。
日本钢筋混凝土建筑物设计施工指南中对使用寿命为30年的楼板、屋面板、非承重墙主筋最小保护层厚度室内30mm、室外40mm;使用年限100年的工程,楼板、屋面板、非承重墙室内;40mm、室外;50mm;梁、柱和承重墙室内50mm、室外60mm;对与水接触的承重梁、柱与挡土墙无年限要求,保护层厚度分别为50mm和70mm。
8
我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规范》GB50010-2002规定,基础中纵向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砼表面距离)不应< 40mm。此外还应考虑施工负允差⊿之和(现浇构件⊿取5~10mm)及箍筋与主筋应具有同样厚度的保护层要求,故最终保护层厚度约为50mm左右。
钢筋保护层厚度对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和抗渗性极为重要,为与国内外有关规范相互协调一致,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本规范规定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
第三讲 地下防水技术规范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