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调整结构天地宽.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调整结构天地宽
一座座整齐划一的设施大棚,一个个规模化的高标准养殖小区……兵团职工群众梦寐以求的致富之道呈现在眼前。这正是兵团上下求索,在调整农业结构、促进职工增收方面激起的朵朵浪花。
重新认识脚下土地
马云笑了,在细碎的冬雪里,为自家的富裕,也为了整个团场的兴旺。
立春后,五师八十六团仍持续零下20摄氏度左右的低温,空气里裹挟着刺骨的寒冷。八十六团艾家果蔬公司职工、该团设施农业产业协会会长马云,指着远处鳞次栉比的设施大棚,感慨万千――“正是这700多座设施大棚,使八十六团职工的致富渠道越来越宽。”
近年来,该团着力破解城郊“人多地少”的难题,引导职工走出大田,寻找新的增收空间。对更多的职工来说,这意味着重新认识土地,发掘全新的使用价值。
“我一直在琢磨,难道不能种点更值钱的东西?”马云说。2011年之前,马云家种植了100亩棉花。
2011年,马云率先成功走出了一步棋。他在自家大棚试种美国红宝石一号油桃取得成功。从去年开始,他家的大棚油桃进入盛果期。他家产的油桃个大、色艳、爽口,100元只能买15个。
近两年,马云种植的8亩设施大棚,每年可以给他带来十几万元的收入。
“这相当于棉花价格好的年份,种植100亩棉花的收入!”马云说,像他这样的种植户,在八十六团有200余户。
时光回溯到几年前,八十六团以传统种植业为主。
“人多地少是当时制约八十六团发展的最大瓶颈。”该团职工告诉记者,那时职均耕地不足40亩。
为了从土地中“挤”效益,八十六团第一批设施大棚拔地而起。为解决职工在大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2011年,该团成立了艾家果蔬公司,主要为大棚种植户提供信息、技术指导和服务。
同时,为鼓励职工从种植业转型,八十六团针对建大棚出台了优惠政策:为每个大棚无偿补贴1万元,给每个大棚种植户发放无息贷款1万元。
“草莓大王”郭永敏也在熟悉的土地里刨出了“黄金”。
2月8日,郭永敏正在大棚里忙碌。他种植的反季节草莓已经上市。“春节期间,每公斤草莓零售可以卖到100元。”郭永敏自豪地说。
在郭永敏的大棚里,不仅种有草莓,还有樱桃树、桃树等。这是该团探索实施的立体种植套种方式。
“立体种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我们地种得少,劳动强度降低了,经济效益却很可观。”谈起立体种植,郭永敏头头是道。
八十六团的干部职工并没有满足于8亩地上的“自产自销”。
2012年,该团设施农业基地“艾家”果蔬商标、出口资质注册申请成功。马云的油桃和郭永敏的草莓实现了统一技术管理、商标包装、品牌销售,一些职工种植的水果、蔬菜还经阿拉山口口岸、巴克图口岸销往中亚地区。
2013年,八十六团设施农业创产值701万元,。
由于职工对土地有了新的认识,该团种植业加速转型,2万亩土地由传统种植业“转向”果蔬园艺业、设施农业、城郊农业,1万余亩土地由“低产田”变为“精品园”。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五师实现大田劳动力向林果、设施农业等转移1805人,到2015年,全师将从大田转移就业人员4000人。
减棉增畜因地制宜
正当马云、郭永敏在绿意盎然的设施大棚里等待收获的时候,在300公里外的七师一二四团九连的一片胡杨林边,职工郭军正在自家养殖场里忙着给奶牛添加饲料。
郭军养了20

调整结构天地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edkcbx06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