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
一、解热镇痛抗炎药
【定义】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其结构与甾体类抗炎药物不同,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阿司匹林是此类药物的代表。
【作用机制】NSAIDs共同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酶(cyclooxygenase,COX),干扰体内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COX有COX-1和COX-2两种同工酶。COX-1为结构型,主要存在于血管、胃、肾等组织中,参与血管舒缩、血小板聚集、胃粘膜血流、胃粘液分泌及肾功能等的调节。COX-2为诱导型,多种损伤因子和细胞因子可诱导其表达,参与发热、疼痛、炎症等病理过程。NSAIDs对COX-2的抑制作用为其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对COX-1的作用则成为其不良反应的原因。近年发展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犹存,胃肠道不良反应大大减轻。
【药理作用】。
: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只对高温,对正常体温几无影响。
:强度中等,常用于治疗慢性钝痛,部位主要在外周,通过抑制炎症时PG的合成,减轻PG的致痛作用及痛觉增敏作用。
:除苯胺类外,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抗风湿作用,抑制炎症反应时PG合成,而缓解炎症反应,对控制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有肯定疗效,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疾病发展及合并症的发生。
【分类】NSAIDs按化学结构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吡唑酮类及其他有机酸等四类.
阿司匹林(aspirin),又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
【药动学】
1、口服小剂量(1g以下)乙酰水杨酸时,其代谢按一级动力学进行,半衰期约2~3小时。当用量≥1g时,其代谢方式变为零级动力学,半衰期延长至15~30小时,如剂量再增大,可出现水杨酸中毒。因而长期大量应用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最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以确定给药剂量及间隔时间。
,当应用过量时,可采用碱化尿液的方式加速其排泄,降低其血药浓度。
【药理作用及应用】
1、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常用于各种慢性钝痛及感冒发热。对于急性风湿热患者能迅速改善其临床症状。是目前治疗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药物。
2、抑制血小板聚集能使PG合成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而失活,减少血栓素(TXA2)的生成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小剂量应用可抑制TXA2合成,而不影响前列环素(PGI2)合成。
1)作用机制:①血小板为无核细胞,不具备再合成COX的能力;②阿司匹林的乙酰化作用发生在进入体循环之前,因而不影响内皮细胞的COX。
2)临床应用:用于防治缺血性心脏病,建议日服50mg~75mg;防止脑血栓形成可日服30~50mg。
3、其他近期研究表明,脑内COX-1过度表达与老年性痴呆有关,日服阿司匹林100mg可阻止老年性痴呆发展。另有报道日服40~100mg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先兆子痫的发生,此作用与减少孕妇血中TXA2/PGI2有关。
【不
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