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背景资料
20世纪50-6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酿成了不少公害事件,促使人们认识到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寻求更为积极的途径来保护环境。
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首次提出“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背景资料
美国在1969年通过立法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环境保护由被动治理向积极防治转变。
局限:考虑的是局地污染问题,是针对单个项目的传统环境影响评价。
背景资料
随着开发步伐的加快和开发规模的扩大,在198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次环境问题高潮。
这次高潮伴随大范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如大气污染物越界传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
背景资料
关注:由局地环境问题区域或全球环境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由项目层次规划和政策层次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应运而生
背景资料
我国在1994年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2002年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等起来。
国外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进展
始于1970年代,早期采用“分析评价”的途径,将区域开发活动作为一个项目来评价。
197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开展了一系列区域性土地开发活动及大规模工业基地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基本上沿用了单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在评价方法上,日本采用了环境容量分析方法和排污总量控制方法。日本称之为“计划评价”。
国外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进展
1981年美国制定了《区域(area-wide)环境影响评价指南》,用于指导都市地区的城市开发或旧城改造的环境影响评价。
指出区域评价可在政策、规划或区域规划层次进行。
国外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进展
1980年代,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区域环境评价的范围、目的和分析框架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出了包括分析区域环境状况与趋势、确定主要的环境问题和分析政策方案三段式的概念框架。
同时采用“规划管理”途径对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区域开发规划中。
国外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进展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开始在规划层次上进行探讨,提出了“战略环境评价(SEA)”,将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纳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称为“区域SEA”。
1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