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建构性探讨
摘要: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滥用其图像性则会使得设计变为“布景术”,这就要求对于风景园林的建构品质要格外重视。本文通过对建造、结构、构造节点细部的艺术化处理对人文的意义进行了分析,说明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其文化内涵不应该通过可复制的符合图像来传达,而应来自于现场体验的真实感受。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建构性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的园林设计中,纯粹的把“景观”视为图像和“意向”,割裂其和财力、构造和建造过程,单纯的把后者作为一种思维习惯的方式的现象是十分常见的,结果就是导致大量的风景园林设计产品看起来就像是一种“布景技巧”的产物。滥用混凝土造型和石材贴面等装饰性构造成了常见的“意向图”的流行及其效果图公令人惊异的兴旺繁盛都只是表面的现象。本文就中点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批判和理论梳理。
一、风景园林中的建筑分析
(一)建筑学的启示
近些年最受人们关注的理论话题之一就是美国学者弗兰肯普顿在我国的建筑学领域对现代建筑历史中“建构文化”(Tectonic Culture)的研究。2002年《时代建筑》等平面媒体的热播、南京大学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及其网上一些学者对中国所谓先锋建筑师的批判和辩论,曾使得这一话题被热议。当然,一个理论方向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其一时的流行程度,而在于其与学科本体的密切或对于现实问题的持久启示意义。及时建构逐渐被看作是
“建筑学的基础之一”(与空间属同等层级)而并非革命性的先锋主义,然而其影响依然存在。建构议题被看做能够对中国当代“充斥消费文化”、过于功利化的建筑行业发挥持续的平衡作用;训练建筑中结构和构造思维已经渐渐渗透到了我国很多的知名院校的建筑系数学当中,对传统的、单一的强调空间想象力的“空间构成”训练的漏洞进行了补充;而《当代建筑构造的建构解析》()、《材料呈现》()等“建构”议题著作接连出版,尤其是在2007年由同济大学王俊阳教授翻译的弗兰肯普顿的代表作之一———《建构文化研究》译本被广泛关注,并受到了好评,使得“建构”成了最核心的“自主性”讨论中的主题之一,这些都可以体现出这一议题在我国依然有着十分显著的生命力。
风景园林的现代主义与建筑现代主义运动还比较落后,并且被其影响;这里只需要提及欧洲二十世纪世纪早期的风景园林现代主义潮流由建筑师设计的展览花园引起和是美国“哈佛革命”中格罗皮乌斯教学思想的影响。
建构的含义
建构一词是对英文“tectonic”的中文翻译。在西方如德国、意大利、希腊和美国等国,“tectonic”一词历经产生和发展变化,它强调建造的过程,注重技术、结构、材料和表现形式等。指的是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筑起一个分析、阅读系统,使人们可以运用一个解析的脉络,去拆解那些文本中背后的因由和意识形态。因此,建构既不是无中生有的虚构,亦不是阅读文本的唯一定案,而是一种从文本间找到的系统。它是对结构(力的传递关系)和建造(构件的相应布置)逻辑的表现形式。
建构包括设计、构建、建造等内容,是一个三位一体的集合,是一个全过程的综合反映。
风景园林中建构议题的局限性
在研究建构对风景园林设计的意义之前,我们需要对建构议题的局限性加以了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有着多元性学科内核:风景园林规划、游憩
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建构性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