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棠(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指点: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是诗人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诗中生动地刻画了月下海棠美丽的光泽、清幽的香味和红妆粉裹的娇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怜惜眷爱的殷切情意;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美好的海棠是诗人自比,因为“月转廊”,花儿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既恰当,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顾影自怜的意思。
诗意: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
花未眠
川端康成(日本)
执教者:贺州高中
仰韶文化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祖父亡,后来姐姐又病故。
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端康成因此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
川端康成继承了大和民族文学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由于受佛教影响较深,故其作品常带有消极悲观情调。荣誉也不能解脱他思想的颓废和空虚,1972年4月16日,他终于口含煤气管自杀,终年73岁。
壁龛陶冶
拙劣釉子
拜谒翌日
绽放渗透
邂逅
自读课文
解决字词
(kān)
(yě)
(zhuō)
(yòu)
(yì)
(yè)
(zhàn)
(shèn)
(xiè hòu)
文章中主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
——关于美(自然美以及艺术美),尤其是人感受美的能力。
文章一开始,作者是从什么引出了对美的思考?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什么样的感悟和感叹?
——自然是无限的,而人感受美的能力有限的。
——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进行,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举雷诺阿、米开朗琪罗为例)
如何才能提高获得、感受美的能力呢,川端康成是怎么说的?
——“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邂逅-不期而遇
亲近-主动
陶冶-准备留心观察仔细观察
花未眠上课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