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摘要:会计稳健性是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惯例,已成为会计盈余的重要质量特征之一。本文运用basu(1997)模型,将会计稳健性定义为会计报告对坏消息的确认比好消息更及时,探讨了有关公司治理的几个重要因素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影响会计稳健性的治理因素中,银行借款比例与会计稳健性正相关,国家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负相关,在国家股比例低的分组,会计稳健性较高。发行有B股的企业,会计稳健性与只有A股的企业没有显著差异。
研究表明,会计稳健性作为会计报告质量的一种量度,随着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国际接轨与完善,证券市场监管的加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能保证会计报告的质量,尚需改革国内相关的制度背景,如公司治理、法律实施环境等。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公司治理;公司财务
引言
会计稳健性是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惯例,它隐含着在确认和计量收入和资产时应保持谨慎。在学术文献上,关于会计稳健性有两种有区[9] 别的定义。一种是无条件稳健性(unconditional conservatis,m净)资产账面值较市值低,因而存在未纪录的商誉。无条件稳健性的例子包括内部无形资产开发成本的立即费用化,设备、资产的折旧采用超过其经济折旧的加速折旧法等。另一种是条件稳健性(conditional conservatism,)表示会计报告对坏消息的确认比好消息更及时或需要更强的可验证性。条件稳健性的例子包括存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的减值准备等。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无条件稳健性仅应用了在资产寿命期开始时已知的信息,然而条件稳健性应用了[8] 资产未来价值的预期信息。两类会计稳健性对于不同的利益团体有不同的成本和收益,因此,对于两类不同的会计稳健性的成本-收益的权衡会影响公司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于会计稳健性的选择。Ball and Shivakumar[5] (2005) 认为,由于无条件稳健性和条件稳健性概念的混淆,使得会计稳健性成为有争议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实际上条件稳健性增进了债务契约、报酬契约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使会计报表信息更加有用,是一项重要的盈余质量特征。
在中国,会计稳健性被认为是操纵会计数字的工具而受到责难,这种会计惯例在1949年之后的近40多年事实上是被禁止的。1985年7月l日起实施的《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拉开了会计稳健原则在我国应用的序幕;随后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稳健原则的贯彻实施成为我国会计改革与国际接轨的突出特征。
中国会计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市场化、国际化最快的部分,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为会计稳健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时序演进背景。同时,中国经济的巨变和制度转轨,也为会计稳健性关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制度背景设定。近期的研究结果显示,1998年以后中国的会计稳健性有很大提高,特别是2001年以后更为明显。
在有关中国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中,大都从整体上探讨会计稳健性的变化趋势,并将其归结为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但是现有的研究表明,会计制度不是唯一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因素,法律、制度环境以及文化等都会影响管理当局的会计选择。因为,会计标准和准则的应用是基于管理者的判断和私有信息的计量,公司管理者的酌量判断使得会计报告
实证理论会计研究法论文(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