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国际社会共同行为准则;
3. 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系
4. 国际援助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如何测定和评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程度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及自然系统协调发展的象征:
经济发展与经济效率的实现;
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永续利用;
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社会公平;
适宜的社会组织形式
指标为定量化信息,两个要素:
信息定量化,清楚明了
简化信息,代表性且便于掌握
数量指标:绝对数
质量指标:对比
目标:
监测和揭示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
评价可持续发展水平,引导政府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原则:
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全面性、综合性
指标体系覆盖面要广,能客观综合地反映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
如自然资源利用是否合理
经济系统是否高效
社会系统是否健康
生态环境系统是否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决策、管理水平等
层次性原则:若干子系统
相关性原则:内在联系
简明性原则:指标内容应当简明、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并容易获取。
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驱动力-状态-响应框架的概念
经济、社会、环境三要素
驱动力:对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程和方式,即环境问题的原因
状态: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环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响应:对可持续发展状况变化所作的选择和反应,即社会及其制度机制为减轻资源破坏所作的努力。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的设计
应有功能:
描述现状:描述和反映任何一个时间上(或时期内)各方面持续发展的水平或状况;
反映趋势:评价和监测一定时期内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及速度;
体现协调:综合衡量各领域之间的协调程度。
全球、国家、地区、社区四个层次
社会系统:科学、文化、福利、生活质量指标,包括:食物、住房、居住环境、就业、卫生等
经济系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规模、效益
环境系统:资源存量、消耗、环境质量
制度安排:政策、规划、计划
4.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为了对各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绩和问题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衡量标准,联合国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制定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驱动力-状态-响应框架
驱动力指标
状态指标
响应指标
就业率、人口净增长率、成人识字率
可安全饮水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
运输燃料的人均消费量
人均实际GDP增长率、GDP用于投资的份额
矿藏储量的消耗、人均能源消费量
人均水消费量
排入海域的氮磷量、土地利用的变化、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人均可耕地面积
温室气体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贫困度、人口密度、人均居住面积
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原材料使用强度
水中的BOD、COD含量
土地条件的变化、植被指数、受荒漠化、盐碱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土地面积
森林面积
濒危物种占本国全部物种的比率
二氧化硫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
人均垃圾处理量
每百万人中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每百户居民拥有的电话数量
人口出生率
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
再生资源的消费量与非再生资源消费量的比率
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
污染处理范围
垃圾处理的支出
科学研究费用占GDP的比例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缺陷:忽略收入分配状况、忽略市场活动、不能体现环境退化
1)衡量国家(地区)财富的新标准
1995年,世行颁布: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
2)人文发展指数(HDI)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5月,人类发展报告
首次公布:收入、寿命、教育
人类发展即是扩大人的选择范围的过程。
我国排名第94位,低于朝鲜和蒙古。差距主要在环境质量和教育水平,特别是学龄儿童入学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