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琵琶十大名曲有哪些
第一首《十面埋伏》
是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曲谱最早见于清代华秋萍1818年辑的《琵琶谱》。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得胜。根据卫仲乐的传谱,《十面埋伏》共十三段(1)列营(2)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6)埋伏(7)鸡鸣山小战(8)九里山大战(9)项羽败阵(10)乌江自刎(11)众军奏凯(12)诸将争功(13)得胜回营。乐曲《十面埋伏》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乐曲的一开始,即在琵琶的高音区奏出强烈而雄壮的鼓声,然后又模拟军号、炮声、马蹄声等古代战争中的典型音响,通过宫调和调式的游移多变,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生动地展现了古战场上军营如林、旌旗蔽空、战鼓隆隆、铁骑驰骋的壮阔场面,从而表现出汉军的威武军容。十三段中以“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段为全曲的重点,运用琵琶特有的煞弦、绞弦、拼双弦等技法,通过丰富多变的节奏,层次分明而又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历历如闻,使听众仿佛身临其境,特别是“九里山大战”一段中的呐喊声,犹如“雄军百万,铁骑驰骋、呼声震天、如雷如霆也。”《十面埋伏》中琵琶各种独特技法的巧妙运用,显示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
第二首《海青拿天鹅》
早在宋末元初,杨允孚就写诗提到此曲:“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海青,又名海东青,凶猛的鸟类,是古代蒙古族人民用来捕获天鹅的猎鸟。此曲生动描写古代北宋人民用猎鸟海东青捕捉天鹅时激烈搏斗的情景,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狩猎生活和劳动时的喜悦心情。全曲共十八段,可分四大部分以及引子、尾声,主题鲜明,结构也较完整,以合尾的形式贯串全曲。缓慢的引子舒展平稳,仿佛展现出辽阔的草原。第一部分以生动多变的节奏结合旋律上的交替,表现猎手们纵鸟弯弓的雄健形象和海青飞翔前抖羽、展翅、左右寻看的姿态。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海青的矫健勇猛,多个旋律形成对比,从不同侧面塑造了海青的形象。第三部分旋律灵活流畅,描写海青穿云破雾,盘旋翱翔。第四部分是全曲高潮,琵琶在不同音位上运用拼弦技巧,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海青与天鹅的搏斗和天鹅被扑击时的惊叫声。最后海青主题音调再现,象征海青击落天鹅,取得胜利。尾声描绘了猎手带着海青满载而归的情景。《海青拿天鹅》是目前能确定创作时代的最古老的一首琵琶曲。
第三首《霸王卸甲》
乐曲描述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之战,但侧重描写西楚霸王项羽的失败。乐曲分十四段(1)营鼓(2)升帐(3)点将(4)整队(5)排阵(6)出阵(7)接战(8)垓下酣战(9)楚歌(10)别姬(11)鼓角甲声(12)出围(13)追兵(14)众军归里。《霸王卸甲》着重渲染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剧,对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历史人物表现了更多的同情和赞颂。乐曲的开始部分,描写了大战前的准备。“营鼓”一开始的鼓声,在琵琶的低音区奏出,鼓声显得低沉悲壮,全曲的悲剧性气氛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渲染。乐曲对战斗的描写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着重通过“楚歌”和“别姬”两段以表现项羽与楚军的心绪。“楚歌”一段,琵琶用长轮奏出绵绵不绝、凄凉悲切的曲调,节奏自由的旋律通过渐强渐弱的
中国琵琶十大名曲有哪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