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关爱疾病成为口号
最近,大家可能都在看一部热播电视剧《心术》。据说,该剧收视率高居各大卫视前三甲。尽管有人认为这部电视剧拍得还不够专业,但它依然赚足了眼球。我想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反映了当前一个热点话题——医患矛盾。
这个问题在20多年前并不明显。那时候,医疗技术水平比现在要差,但医患关系很好,老百姓对医生很尊重,对医疗保障也没有很多担忧。为什么现在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医疗设备越来越精良、就医环境越来越优化,医疗纠纷却越来越频繁呢这里面有医疗体制的问题,有舆论导向的问题,更有患者维权不当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也有医院和医生本身的问题。人文精神是“标尺”,决定了医院的品牌形象
自古以来,医学就被认为是最有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富含人情味的职业。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人文精神呢大家需要先思考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医院是干什么的有人说,当然是治病救人的。既然是治病救人的,为什么还有些医院会因为病人一时交不起住院费就把病人拒之门外呢为什么有些医院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病人的基本权益呢为什么有些医院对医
生收受红包、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等现象熟视无睹、放任不管呢我看就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根本使命给忘了,违背人文精神,走入了发展误区。
第二,医院与病人是什么关系上海第七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山是这么回答的:“病人是医院的衣食父母。没有病人,医院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因此,那种不考虑病人感受、不尊重病人隐私、不关心病人疾苦的行为,都是不符合人文精神的,是会砸医院牌子,甚至会砸饭碗的。
第三,好医院的标志是什么我们常说,一所好医院要有雄厚的学科实力、一流的人才队伍、鲜明的医疗特色、先进的仪器设备。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之间的竞争不光是技术与设备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医院整体素质和整体形象的竞争,是医院品牌和发展战略的竞争。这必须借助于医院文化,而医院文化的内核就是人文精神。
可见,人文精神在医院建设、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基石”,体现了医院的生存之本;也是“导向”,指明了医院的发展方向;更是“标尺”,决定了医院的品牌形象。
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
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下,人们习惯于将医学定位为自然科学而忽略其人文属性,将医学工作者定位为自然科学家而忽视其社会责任,将患者视为患病的生物体而忽略人文关怀,由此导致当前医疗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这突出表现为“四重四轻”。
重“病”轻“人”。只关心疾病不关心人,脱离病人去治病,忽视对患者及其家属人格的尊重、尊严的维护。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一位医生三句话说死一名病人”的故事。病人来看门诊,医生第一句话就是:“你的病呀,来晚了。”病人一听急了,赶紧求他:“大夫,我们大老远慕名而来,求您想想办法吧。”这时,大夫说
了第二句话:“你这病呀,没治了。”病人又求他,大夫的第3句话是:“你早干吗去了”这三句话就像一盆凉水兜头浇在病人身上,他上午11时半离开诊室,下午4时嘴唇发紫,晚上8时进急诊室,第二天凌晨2时便去世了。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之所以把语言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
重“体”轻“心”。只考虑维持病人的生命,而不考虑治疗可能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别让关爱疾病成为口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