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关于重庆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关于重庆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若干问题,本文从区县个案研究的角度,就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怎样建设新农村展开论述,以期对重庆市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重庆;新农村;建设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我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后,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推进重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庆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把抓好新农村建设作为加快小康建设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大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推进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对有关建设问题理解不深或者执行力不足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试从区县个案研究的角度,阐述一些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二、重庆市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
自2006年全国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重庆市为落实好新农村建设已经实施了两轮“千百工程”,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但城乡收入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居民依然存在子女上大学困难和无法享受完善的医疗保障等问题。重庆市荣昌县的经济发展在全市排名中等,新农村建设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基于此典型区县的个案研究,阐述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
问题一: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随着荣昌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五年间荣昌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翻番,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4329元增长到2012年9592元。虽然农民收入不断在增加,但农业增收面临着自身潜力不大,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型农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不能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因此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打工上。
问题二:农业劳动力素质提升难。经过多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为中老年人,这部分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遍低。据荣昌县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推算,2012年底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近50岁,比农村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高14岁;从文化程度上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1/2多,比非农产业从业人员中同类文化程度比重高30个百分点。大量文化较高的中青年男女纷纷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老弱病残”成了务农主角,农业生产老年化现象十分突出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在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依然靠“肩挑背磨”的的今天,无疑会阻碍科技的普及、良种的推广、土壤的改良、农业新技术的应用,短期内农业现代化难以全面实现。
问题三:新村建设规模普遍太小,难以形成集聚效应。新村建设全面开花、星星点火,建设规模普遍较小。按这样的规划建设不仅成本高,而且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对于多数农民来讲,盖了新房至少要居住几十年时间,新农村建设遍地开花的状况也影响农民向中心村镇集中的可能。比如荣隆镇高田村,新农村规划只有20户,规模很小,但两个新农村之间的距离却很远。
问题四: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多靠地方财政投入,而乡村两级财力有限,捉襟见肘,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很多新农村的新房盖好了,但路灯亮化、道路硬化、通电联网、给排

关于重庆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axidong_0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