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研究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现状
(一)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及风险管理技能有待加强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关于风险管理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以及关注,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风险只是停留在财务风险方面,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意识较为薄弱,他们尚未意识到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尚未建立与风险管理相关的风险预警与管理体系。据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单位开展的内部审计更多的集中在财务收支活动、经济效益和基建工作领域,仅有很少的单位开展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企业对于风险管理活动缺乏主动意识,没有强调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理念,很多企业的风险管理方法只是定性分析,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使企业不能很好的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企业的风险管理技能有待加强。
(二)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在国外,很多企业己经基本上建立了适合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了适合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企业能够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以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比如杜邦采用的是有审计委员会领导的公司高层组成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微软采用的是由财务总监负责下的风险管理部门等。但是在我国只有一部分企业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而且很多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并不健全,更不用说对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及时的审计与评价,这直接导致了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失效。
(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相对独立性目前,我国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具有多样性,有些内部审计机构受公司经理领导,有些隶属于财务部门的直接领导之下,还有些内部审计机构则与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平行设置, 仅有极少数隶属于董事会或监事会并向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导致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隶属层次低,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很多审计人员都是在领导授权下开展工作,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费用,内部审计人员无法自主选择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等各方面都受到牵制,使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权威性降低,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客观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无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无法真正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
(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难以满足风险导向审计要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识别、评估和防范风险,对内审人员整体素质要求很高。在西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大部分是经济管理专业和工程技术专业,企业的内部审计以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和遵循性审计为辅。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来自财务会计岗位,适合开展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在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有所欠缺,知识结构也不太合理,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的胜任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工作,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效风险管理意见,有效地进行风险的防范。
(五)内部审计方法相对落后、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较为落后,内部审计多数是对事后经济事项的审计,很少进行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目前只有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实现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远程联网审计,很对企业的审计还停留在人工审计阶段,利用常规的审计方式方法进行审计,全面风险管理和统计抽样技术没有充分的应用到实践中来,审计抽样的随意性比较强,风险评估和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没有得到应用,降低了审计的工作准确度,内部审计的
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