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马哈蒂尔·穆罕默德(马来语:Mahathir bin Mohamad;1925年7月10日-)(),马来西亚第四任总理,马来西亚任期最长的总理。同时被尊称为马来西亚现代化之父,在位长达22年。
在他担任总理期间,马来西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马来西亚拥有完善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世界级的海港。马哈迪在任期间对人民承诺每年将带给人民一次惊喜,这些惊喜包括建造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地标双峰塔、建造世界级的吉隆坡国际机场、建造连接北马到南马,马来西亚最长的高速公路南北大道和建造多条高速公路、建造首都轻快铁、发展布城和发射多枚“MEASAT”等等的人造卫星[1],以及其他发展项目。
马哈蒂尔是一名极具争议性的政治领袖,担任总理期间,被认为是马来西亚现代化的工程师,惟其威权的领导方式及其裙带作风使他备受批评。拥有“Dr. M”之称的马哈蒂尔·穆罕默德,在国际舞台上也非常积极,与李光耀一样,特别是以热切推动“亚洲价值观”著称。
若与马哈蒂尔未上台前相比,现今马来西亚已发展成为一个高度现代化的新兴工业化[编辑]
马哈蒂尔生于吉打州的亚罗士打,父亲穆罕默德伊斯甘达(Mohamad bin Iskandar)是一名印巫裔混血儿,母亲旺登巴旺(Wan Tempawan binti Wan Hanapi)为吉打宰相家族后裔;祖父依斯甘达古蒂(Iskandar Kutty)为印度马拉雅拉姆人回教徒,19世纪从喀拉拉邦移民到槟城乔治市;祖母茜蒂哈娃(Siti Hawa Iskandar)则来自柔佛廖内[2]。
从政经历[编辑]
1964年,马哈蒂尔·穆罕默德以医生的专业身份代表巫统竞选国会议员,竞选获胜后进入。1974年后担任各种内阁职位。
1976年,马哈蒂尔出任副总理,1981年继任总理。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他为了避免被迫下台及遭清算,把一度被视为他的接班人安瓦尔拉下马,任命阿卜杜拉·巴达维为副总理,巴达维成为他的接班人。
2003年他在巫统大会上宣布退休,10月31日正式把总理职务移交于巴达维,结束22年执政。
2008年5月19日,马哈迪宣布退出巫统[3]。并且表示只有巫统主席兼总理阿卜杜拉·巴达维辞职下台后才会重新入党。
评价[编辑]
马哈蒂尔上任后,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
1982年初,马哈蒂尔宣布“向东学习”政策,即向日本和韩国学习。日本和韩国的现代化工程成了马来西亚的楷模。这也是马哈蒂尔为了不想照抄西方现代化模式而另觅的新路。
在他的领导下,马来西亚经济稳健发展。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的10年里,马来西亚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以上,马来西亚在全球经济竞争力排名表上跃居第21位,人均年收入从1986年的1830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近4000美元,国民富裕程度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仅次于新加坡和文莱。
1998年金融危机使马来西亚经济严重受挫。马哈蒂尔在痛斥外汇投机客的同时,拒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药方”,对货币进行管制。经济专家当时认为,外资将因此却步,马来西亚将进入经济衰退期。然而,马哈蒂尔独树一帜的政策很快见效,领导马来西亚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复苏步伐是受金融危机打击国家中最快的。1999年,经济增长率就接近危机前的水平,经济重新步入了稳步
马哈参考资料蒂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