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亚洲社会的看法
大卫麦克莱伦
这篇演讲试图简短地回答,下面的问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的必经的阶段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可避免触及到另外两个问题:经济增长必然是一个好事情吗—鉴于生态的问题?并且:什么是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的确定的特征?
这里核心问题是如何解释——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他研究的“指导线索”的经典的陈述。1他对人类通过多种阶段到达共产主义的道路的进步的解释是仅仅表述性(告诉我们事情是如何的)或者是规范性的(例如这些—以及将来的发展是否是一个好的事情?)对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全球的经济力量的明显的赞扬也许看起来他的解释属于是后者。
然而,最近的学术界有关马克思在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的研究使人对这种看法产生了怀疑。
我相信马克思在这里大大地改变他的观点—从那些表达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和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早期的观点转变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之后的观点。例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写到:“资产阶级既然把一切生产工具迅速改进,并且使交通工具极其便利,于是就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都卷入文明的漩涡里了。它那商品的低廉价格,就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1 见大卫麦克莱伦编辑《卡尔马克思作品选读》(牛津大学 2002 年第二版, 425 页)。(下面提到这本书为《卡尔马克思作品选读》。
2 尤其参见卡安德森的《边缘化的马克思》,芝加哥,2010 年以及同一作者在穆马斯图编辑的《今天的马克思》中的章节,伦敦,2012 年
这样马克思看起来认为英国对中国 1939-42 年的第一次的鸦片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是进步的。同样的处理出现在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早期的《纽约日报》中的文章中。这里的观点是,总的来说,殖民主义是一种进步的力量。而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通过陈述社会主义将出现在日程上只有在世界市场已经建立并且资本主义达到了它的扩张的最终的限制时社会主义才能产生,从而更理论化来支持这种观点。4
但是马克思的态度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明显地改变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1857 年印度的起义威胁到了英国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热情地支持起义并且很自然地采取同样的态度反对英国发动的对中国的 1856-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此他强烈地支持中国。
这些地理政治事件导致马克思对他的历史进步理论的修正。在他提到的《〈政治经济学批评〉导言》中,除了古代的,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他提到了“亚细亚”的生产方式。这里,也许可以论证,相比直线型的观点而言,马克思勾画了一个更多线型世界经济的发展,例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观点般。正如所指出,在马克思开始出版《资本论》的时候,“‘亚细亚’的方式已经以欣赏性评论的方式出现,至少鉴于农村公社而言:它被作为一个反对社会分离的保护者而被珍视”。
3 《卡尔马克思作品选读》,第 249 页。
4 例如参见《卡尔马克思作品选读》,第 37 页。
5 “马克思和‘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圣安东尼文件第 14, 1963 年,98 页。
马克思对他以前的观点的修正进一步被他对随后的,特别是1872-1875 法文版《资本论》的修正所说明。一个很好的例子是马克思修正他的最初的德文“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
马克思对亚洲社会的看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