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会计冲刺世界第一 ----- 汪一凡副教授《恍然大悟会计丛书》首发式演讲稿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11 更新时间:2011-4-14 文章录入:石云]
厦大会计冲刺世界第一
——《恍然大悟会计丛书》首发式演讲稿
汪一凡
在开始演讲前,我觉得有必要先说明两点。
一、本次演讲的题目《厦大会计冲刺世界第一》是演讲人的个人观点,未必代表厦门大学、或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组织的正式观点”。当然,我会通过演讲内容来说明为什么厦大会计已经是世界第一。如果有听众认为这一标题太雷人,难以接受,不妨先把它看作校庆期间的娱乐活动,算是为校庆增加一点喜庆感吧。有个视频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心声“厦门大学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我希望成为故事里的主角”,在校园里出现个把“学术狂人”,也是大学殿堂应有的风景之一。
二、我认为,厦门大学会计系的学术特色,是不但对国际、国内的学术动态了如指掌,同时保留了自己应有的清醒认识,不会轻易地盲目崇洋,不会人云亦云。长期以来,在课上、课后的正式与非正式场合里,我本人有幸聆听葛家澍、余绪缨和常勋等诸位先生关于会计的许多有创见的精彩评点,也常和师兄弟们在聊天中冒“思想火花”,从中受益无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本人的研究并非异军突起,而是在厦门大学会计系良好氛围中长期薰陶的结果,是符合发展逻辑的学术传承,只不过是每一代学者所要完成的使命各不相同而已。;
感谢《财会通讯》编辑部的慧眼,今年2月份发表了我的《中国会计向何处去——辛亥革命百年回眸与展望》,这也是摆在大家面前的这套丛书的核心内容。当然,我还要感谢立信会计出版社为这套书所作的杰出贡献。
为什么要“小题大作”地从一百年前说起?是因为无论对于国际还是国内的会计变迁,至少要穿越这么个足够长的时间跨度,我们才能较为透彻地观察,并得到有价值的结论。我个人认为,民国初年提出的“全盘西化”口号是极其错误的,要害在于它完全无视中华传统文化,没有为传统文化的留下生存空间,让我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平心而论,各民族的文化本身是没有优劣之分的,都是在各该民族所处的环境中发展起来,并与该民族共生共存的。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如此,它代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与中华民族已经互相扶持地走过了五千年,不是想改变就能轻易改变的。为什么很多在西方国家
“看起来很美”的事物,一到中国就“变味”了,那就是因为中华文化传统具有超强的同化能力,它可以无视朝代,无视地理分布,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传承,潜移默化地发挥它的作用。所以,要对我们的文化传统存敬畏之心,要顺应我们的文化传统,否则无助于中国问题的解决。举例来说,为什么我们唱完了“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还会接着唱“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就是比较文化的课题,只能从文化传统来得到解释。
回到会计领域上,有日本学者曾经提出“会计世界一周论”,认为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对会计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14世纪至15世纪为意大利;17世纪为荷兰;19世纪为英国;20世纪为美国和德国。由于国人识英语者远比识德语者为多,二十世纪至今,实际上是美国会计模式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期。回首百年,我提出的结论似乎是“惊世骇俗”的,那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财务会计模式,近百年来离科学越来越远,每况愈下,甚至可以说
厦大会计冲刺世界第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