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
环境:以人为主体,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环境《环境保护法》,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环境的基本特征: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优劣的程度,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度的量化表达。
环境容量:对一个地区,一定的环境要素,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强布局结构条件下,为达环境目标值,所允许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别:
按时间顺序:⑴环境质量评价、⑵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估、⑶环境影响后评估。
按评价对象:规划、区域、建设项目环评。
按评价目的要求:单要素、多要素环评。
按环境要素:大气、水、声、生态和固体废物。
环境影响后评价:就是对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以及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性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由来: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要求固定下来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⑴可明确开发建设者的环境责任及规定应采取的行动,⑵可为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提出环保要求和建议,⑶可为环境管理者提供对建设项目实施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⑴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⑵指导环境保护设计,强化环境管理;
⑶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⑷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⑴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⑵符合流域、区域功能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合理;⑶符合清洁生产的原则;⑷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的法规和政策;⑸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⑹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政策;⑺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总量控制要求;⑻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⑴判断功能;⑵预测功能;⑶选择功能;⑷导向功能。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环境监测技术、污染物扩散规律、环境质量对人体健康影响、自然界自净能力。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含义:⑴这项制度是通过环评分析,预测人为活动造成环境质量变化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⑵将这些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法律化、程序化。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体系:⑴宪法关于环保的规定。⑵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⑶环境保护单行法。⑷环保行政法规。⑸环保部门规章。⑹环保地方性法规和规章。⑺环境标准。⑻环境保护国际条约。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⑴法律强制性。⑵除建设项目外,规划也应进行环评。⑶纳入基本建设程序。⑷分类管理,分级审批。⑸环评资格审查制度。⑹专家评审。
分类管理:
一、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按照下列规定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保护分类管理:
(一)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1、原料、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或毒性大、难以在环境中降解的建设项目;
2、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结构重大变化、重要生态功能改变、或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的建设项目;
3、可能对脆弱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或可能引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建设项目;
4、容易引起跨行政区环境影响纠纷的建设项目;
5、所有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区域性开发活动或建设项目。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1、污染因素单一,而且污染物种类少、产生量小或毒性较低的建设项目;
2、对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有一定影响,但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
3、基本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1、基本不产生
环境影响评价上岗培训知识考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