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再思考
怎样的环境才能有助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我们认为,文化开放,资本开放,人才开放,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的发展前提。
文化开放――文创产业繁荣的前提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历了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绝无仅有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文化思想氛围非常宽松的历史阶段;文化的开放自由,造就了儒、道、法等深远影响的思想理论流派,也诞生了老子、孔子等中国学术大家。
相对于今日中国经济的开放与崛起,文化的开放障碍重重。首先,由于语言文字的隔阂,外国人难以进入汉字文化的灵魂以体会中国思想、艺术文化的真蹄。其次,中国的文化输入比输出多,20世纪中国翻译了不下10万册西方书籍,但西方翻译中国书籍仅几百册,且都是唐诗三百首、孙子兵法等历史名著。第三,中国输出的文化内涵深度不够,过于着重文艺,忽略了中华文化精神的深层次表述,文化交流停留于表面,不能在海外留下深远的影响。第四,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中国仍缺少原创性、富有震撼力的成就。第五,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均属于华人集聚之地,没有起到推广中华文化的作用;孔子学院停留在语言学术及专科层面,未能在当地积极发挥文化影响力。在开放中,大国沙文主义的思想也影响着我国文化与外界的交融。世界文化是本百科全书,任何等地位,走出去,请进来,我们都应该有大视野、大智慧、大举措和大手笔。
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开放性,闭塞的文化不能持久,必须要用国际化的方式才能保证民族化,民族的文化既有特色又有地域局限性,应该优胜劣汰。真正能够被推广的,必然是能通过媒体中放大并被广泛的人群所接受的内容。
每个人都生存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除了政治认识、经济活动和日常需求,也会产生相应的文化意识,这是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人与人因此便存在文化差异,在文化开放的状态下,不同文化的撞击不会停止,从而保证了文化的兼容与特色共存、推阵与出新同在。
资本开放――文创产业发展的活力
事实上,资本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一直存在,只是资本来源不同。早期通常是个人资本介入,后期则是与金融业的结合。
在欧美,电影资金的筹集70-80%来自于银行贷款,而国内电影资金的筹集无非自筹或国家下拨,这类自上而下的资金使用缺少动力与监督。只有在金融介入的条件下,借助银行等资本方的眼睛,文化产业的所有行为过程才能透明,对其结果的评判也能标准化。
当金融资本介入,现有文化产业便可获得扩容。中国电影集团以及上海电影集团已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步伐。据估计,上市后,中影集团的资产可以扩容到原来的53倍,上影可以扩展到原来的50倍。
随着金融资本的介入,文创产业的扩容也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问题便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市需要机遇、高水准的从业人员和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只有当企业规模、战略目标和管理水平达到相应要求的时候,上市才能成为文创产业发展的动力。
从管理角度来说,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源明显比较匮乏。在金融资本介入的情况下,文创产业从业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市场与文化的双重素质。
人才开放――文创产业发展的主力
据导演尤小刚介绍,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动漫游戏类产品绝大多数是进口的,且在中国庞大的市场中掘金无数;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影视界,韩剧霸占中国的电视屏幕,中国的银幕则成了好莱坞的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再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