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Ⅲ)
摘要: 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主要代表作品有英雄史诗《阿里帕米斯》、《豁布兰德》、《叶尔塔尔根》、《哈木巴尔》、《哈班拜》等;爱情长诗如《吉别克姑娘》、《豁孜阔尔佩席与色彦苏鲁》、《恩利克与科别克》和《萨里哈与萨曼》等;叙事长诗有《考孜库尔帕西与巴彦苏鲁》、《克里米亚的40个巴图尔》等;医学巨著如《奇帕格尔巴彦》。哈萨克族音乐旋律古朴雄浑,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乐器有冬不拉、库布孜、斯布斯额、达不拉等。哈萨克舞蹈动律性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刚健有力、轻快矫捷,充满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哈萨克族的节日有纳吾热孜节,肉孜节,库尔班节等。哈萨克族的竞技游戏有叼羊、姑娘追、赛马、骑马抢布、马上拾银、箭射元宝、马上角力、比猎鹰摔跤等。哈萨克族人游牧有许多禁忌,如语言禁忌、饮食禁忌、行为禁忌等。哈萨克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有做客的礼节和严格待客的习俗。
关键词: 哈萨克族;文学作品;音乐;舞蹈;禁忌文化;竞技游戏;人文礼仪
中图分类号: G 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500(2012)06007408
1哈萨克族的文化产品
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有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爱情长诗、民歌、谚语等。哈萨克是“诗歌的民族”。哈萨克“出生时诗歌陪你打开人间之门,去世时诗歌伴你投入大地怀抱。”;哈萨克人从“摇篮曲”到“挽歌”的人生历程中,用诗歌来描述民族风俗、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思想、文化、经济、爱憎。诗歌代代相传、源远流长。“/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萨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人是哈萨克人/哈萨克人的历史就是在游牧中谱写的/哈萨克人的繁荣就是在迁居中诞生的/哈萨克民族用自己的双腿丈量着世界/追随着生命的绿色/”哈萨克族人民还创造了哈萨克历法和哈萨克医学[1-3]。
哈萨克族英雄史诗中最著名、最悠久、最为广泛的作品有《阿里帕米斯》、《豁布兰德》、《叶尔塔尔根》、《哈木巴尔》、《哈班拜》等。其中,《阿里帕米斯》和《豁布兰德》这两部宏伟史诗的产生时间很早。而《叶尔塔尔根》是以这此后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哈班拜》、《博亘拜》、《贾尼别克巴图尔》和《萨巴拉克》等是以18、19世纪的著名历史人物为主人公的英雄史诗。
哈萨克族爱情长诗中最有名的是《吉别克姑娘》、《豁孜阔尔佩席与色彦苏鲁》、《恩利克与科别克》和《萨里哈与萨曼》等,其艺术价值较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哈萨克族最有影响、最重要的叙事长诗有《考孜库尔帕西与巴彦苏鲁》、《克里米亚的40个巴图尔》、《鹏鹉的40个故事》、《4个宰相》和《巴克提亚尔的40个故事》等。
哈萨克族是酷爱音乐的民族,民间器乐曲数量大,质量高,内容丰富,音乐旋律古朴雄浑,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乐曲含蓄与奔放、缠绵与粗犷并存,融东、西方民族音乐于一体,是哈萨克族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这些优美动听的民间器乐曲,象草原盛开的鲜花,葱郁芬芳,沁人心肺,激荡着哈萨克人生活的激情。哈萨克族现有的乐器有冬不拉、库布孜和斯布孜合(笛子)等,其中,最流行的乐器是冬不拉。哈萨克族的乐曲主要分3类,一是对山、水、草原和家乡的赞扬;二是对草原上各种牲畜和动物的赞美;三是对人生、动物遭到不幸的同情和忧伤。从哈萨克族的乐曲声中,我们好像看到了骏马的奔驰,山鹰的翱翔,大雁的飞鸣,骆驼的跋涉;仿佛看到了草原上情人的眷恋,清泉苍松的幽静,羊羔、马驹的欢蹦;也仿佛看到了哈萨克族的各行各业欣欣向荣、人民生活迅速改善的美好景象。由此产生的《美丽的姑娘见过千万》、《玛依拉》是哈萨克民歌中的著名歌曲,在全世界流传。
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主要有弹奏乐器、拉奏乐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4类。弹奏乐器有冬不拉、谢勒铁尔、萨孜、节特根和皮克利等。拉奏乐器有库布孜、克勒库布孜和尚库布孜。吹奏乐器有斯布斯额(思布孜可)、卡尔得乃、阿德尔那和各种斯尔那依。哈萨克族的打击乐器也有很多,主要有达不拉、达吾勒帕孜、省达吾勒、哈拉、斯得尔马克、阿提推亚克(阿迪托亚克)、阿萨塔亚克、玉兹塔克勒达克等。极有特色的是
“阿迪托亚克”。这种击奏乐器由两个组成一对,演奏时互相击打,外形类似马蹄,加之所奏出的声音,哈萨克族称之为“马蹄音”。
哈萨克族舞蹈动律性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刚健有力、轻快矫捷,草原上游牧、狩猎及日常生活在舞蹈中都有充
哈萨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