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研究”
课题实验子课题“建立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化德育教育研究”
结题报告
“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研究”
课题实验子课题“建立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化德育教育研究”
结题报告
序言
自2007年9月实施“建立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化德育教育研究”教学改革实验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以“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的学校德育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引导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联系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评判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他们道德认识的水平和道德修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打下基础;经过本课题组全体人员近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课题组圆满完成了该课题研究方案所确立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我校的教学成绩有了大面积的提高,于2008年被评为“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三名教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一名教师获东营市学科骨干教师;五名教师在市、县优质课评选中获奖;二十多篇相关教学论文发表或在省论文评选中获奖;学生的思想品德有了极大提高,本次课题实验取得圆满成功。现将课题基本情况和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主体部分
一、研究问题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21世纪社会经济的多元发展,使社会道德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倾向,也使现阶段的学校德育面临许多矛盾。多元道德的并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道德的多元发展和德育面临的矛盾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使学校德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特别是小学德育工作的研究。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小学德育课程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采取扎实措施,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以全新的教学观念、全新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它与以往所熟悉的学科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例如:如何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如何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如何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室内及教材,而是转向室外,转向生活,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学会做人的道理。
鉴于此,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化德育教育研究”。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
广饶县学校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