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科学技术局小康社会科技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2012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继续深入推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各项战略部署的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和《中共会宁县委关于在全县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实施意见》(县委发〔2012〕5号)精神,结合我县小康社会科技发展实际,现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机遇与基础现状
(一)发展机遇
1、开展自主创新的要求,为科技工作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全县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创新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吸收与再创新等是会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依靠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将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行为。
2、经济转型的“黄金时期”,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关键性重要因素。
2011年,全县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1233万元。居民对消费品的要求,由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加速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工、农业发展将更多依赖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递减,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六盘山连片是会宁经济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时期,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关键的核心要素与主要的支撑力量,决定着科技成果能否快速转化,新产品能否成功开发,产业的核心技术能否有效吸收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能否拥有等,对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会宁的科技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区域环境和资源约束,对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随着“兰白都市经济圈”、工业化和城镇一体化的推进,愈加突出。会宁是能源与资源的引入县,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明显不足,瓶颈制约效应进一步显现,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推广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等将会成为
今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发展模式对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4、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建设,已经成为决定高质量资源聚集的关键。
“兰白都市经济圈”已成为甘肃最具活力、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也是国际国内资本、人才和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接轨兰州,融入中心,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绿色食品,增强与周边县市主导产业的关联度和互补性,实现与其共同发展,从而有效地汇集人才、资金、平台等技术要素,努力增强高质量资源聚集的区域创新能力。
(二)基础现状
2011年,会宁县经济、科技、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获“2009—201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1、创新能力逐步提高。2011年全社会科技投入1100万元, 2011年全县人才资源数达到9453人,财政科技投入达到300万元,%。科技资产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到2011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达到8000万元。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专利授权数达到
61件,一批专利示范企业正在形成。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在县内成功产业化。
2、创新体系正在形成。以科技型企业和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加快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和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全县拥有各级企业研发中心3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2家;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建成“甘肃省中小企业孵化基地”1家,已有160家科技型企业入孵,总注册资本6000万元。通过实施引进大院名校的战略,共建创新载体,引进了国内优质科技资源。中川乡甘肃省农科院(会宁)基地、甘肃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甘肃省农科院会宁实验站、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基地等各类创新载体落户会宁。
3、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科技公共服务和人才支撑,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全县共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5家、专利示范企业1家。企业通过创建研发机构,积极跟踪行业前沿技术,开展技术研发、示范、培训,成为技术研发、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2011年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000万元,用先进设备与先进生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工业科技进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新度系数达67%(净值/原值)。
,实现
会宁县科学技术局小康社会发展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