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包文新2008、3、11
学习目标:
学习有关屈原、楚辞的文学常识;
理解课文如何运用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如何通过比兴象征来表现自己的政治遭遇的——鉴赏屈原形象。
一、导语: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报任安书》。这段话揭示出一个发愤著书的创作动机。
二、了解“风骚”“楚辞”和“离骚”的内涵:
1、“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里的“离骚”。《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风骚”后借指文章之事、文学之事,也指文采。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2、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按照司马迁、班固的解释,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近世学者,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钱钟书认为有两层含义:
一是“骚”(忧愁)而欲“离”(告别);
一是“骚”而欲“离”不能,弃置而复依恋,无可忍而又不忍,欲去还留,难留而亦易去。
总之,《离骚》是抒发忧国之思的浪漫主义杰作。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译成诗歌。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5、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四、整体把握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1、①重要词语(投影)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
离骚23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