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节日及习俗.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國節日及習俗
姓名:
袁潔瑩
蔡穎蕾
戚楚欣
宋子穎
宋子聰
(組長)
(組員)
(組員)
(組員)
(組員)
浪漫的節日-七夕節
由於是日是農曆的七月初七日的晚間,故稱"七夕"。它起源於古老的神話傳說──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相傳人間的牛郎與本為王母娘娘外孫女的織女喜結良緣後,互敬互愛,生兒育女,然而天帝聞知織女下嫁人間,勃然大怒。七月初七日,"王母娘娘"奉旨帶著天兵天將,捉住了織女,悲痛欲絕的牛郎經原為仙牛的老耕牛之幫助,用籮筐挑著一雙兒女追上天去,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撥下金簪一劃,牛郎腳下立刻出現了一條波濤洶湧的天河。遙隔兩岸的織女和牛郎只能遙望對泣,哭聲感動了喜鵲,霎時無數的喜鵲飛向天河,搭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終於可以在鵲橋上相會了,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於七月初七相會一次。民間被這神話傳說所感,日益重視這個節日。從古代典籍的記載看,民間認為織女聰明美麗、多才多藝,在七月七日晚間,向織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變得眼明手巧,故亦稱為"乞巧節";又因為參與乞巧活動的大多為閨閣婦女,因此又叫"女兒節"。是日婦女多在庭院聚會,穿新衣、拜雙星(即牛郎星和織女星)、擺香案、供果品,穿針引線、搭接彩縷,進行各項乞巧活動。
七夕節產生於中國的漢朝,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在歷史上幾經演變。七夕節的食品主要有:
食巧食 民間祭拜後,一般將供品中的一半投於屋上給織女用,餘下的大家分食,大多以餃子、餛飩、麵條和油果子等為節日食品,統稱為"巧食",吃的時候人們還多一面吃花生瓜果、喝茶聊天,一面玩乞巧遊戲。
食瓜果 古人相信織女除了管理婦女紡織外,還是主宰瓜果生長的女神。《晉書》<天文志>裏就說:"織女。天女也,主司瓜果、絲帛、珍寶……"因此在七夕食品中,除了茶、酒之外,還盛陳"酒、脯、瓜果、菜於庭中"。瓜果中有新鮮水果和"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乾果。河南新鄉一帶則流行以葡萄、石榴、西瓜和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餅或糖烙餅,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供奉織女,以祈求"織女送巧"的願望。
相傳織女很有才藝,手很靈巧,能織出漂亮的雲錦,她與牛郎成親後就把織錦繡花的技巧傳授給鄉民。此後七夕節的風俗多圍繞婦女向織女乞求智巧和祈願。歷經千年的習俗風尚有:
七夕祭拜 七夕節之前,少女少婦們事先約好主祭人家,大家分攤採購供品,並於節日的前一天齋戒沐浴。七夕當晚在庭院前擺好供桌和各式祭品,然後輪流在桌前對著天上的雙星焚香禮拜,並且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主要祈求長得更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君;少婦則希望早生貴子或能得丈夫與公婆的寵愛。有的地方對夜空禱誦"乞巧星,智慧星,誰望見,會聰明"。如果這時有人看到織女星,便即已向織女乞到了智巧,今後會像織女一樣奇能百巧。
卜巧遊戲 唐宋諸朝以來,無論在宮廷還是民間都流行著許多乞巧遊戲。明朝以來,民間流行"丟巧針",即在七月七日上午,拿一碗水暴曬日中,空中的微塵便會於水面產生一層薄膜,把平日縫衣或繡花針投入碗中,針便會浮在水面,此時便需全神貫注觀看水底針影,若呈現如花朵鳥獸的影子,則投擲者便"乞得巧",表示織女賜給她一根靈巧的繡花針,可以繡出美麗的圖案。
結彩縷穿七孔針 此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就流行的乞巧遊戲。根據資料所示,七孔針大概是針尾有七個針孔,七夕節時讓婦女把彩線穿過它的針孔,穿得快的表示乞得巧。這種"乞巧針"平時是不能用來縫衣服的。元朝時也有穿九孔針的,最先穿完的人"得巧",遲的人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至今在中國南方,七夕節婦女在祭拜織女時,仍有這樣的習俗:老人們給每人一根線和一枚針,讓她們同時穿引,穿得快的算是乞到了靈巧和智慧。
香橋會 在江南一帶,每逢七夕節都要過一年一度的"香橋會"。香橋是以祭神用的香粉搭成之橋,所用材料均由香客所獻。橋身長約4-5米,,全橋以香搭成,亦以各種顏色的毛線組成橋上欄杆的裝飾。橋的正中,放滿了由各家各戶送來、以檀香包堆砌而成的香亭。香橋會一般要持續一整天,到了晚上的時候,香燭點燃焚化,火光映天,馨香彌漫,象徵著人們對牛郎織女追求幸福與堅貞愛情的支持,人們想像著牛郎織女已經走過自己獻贈的香橋相會了,也就懷著極大的滿足,盡興而歸。
老少咸宜的節日-中秋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之夜,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中國各地都有不同的說法,也流傳著如"嫦娥奔月"、"月神生日"等神話故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祭典,民間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對於秋天豐收的喜悅和感恩,酬神祭祖,向月神祈年、祈生育,將月神女性化、大母神化

中国节日及习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uijiazhuang1
  • 文件大小1.83 MB
  • 时间2018-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