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一、水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
地球表面的总水量大约为15亿km3, 其中大约有97%包含在海洋库中。
淡水中:两极冰盖29 000 km3、地下水8 000 km3 、湖泊河流100 km3 、
土壤水分100 km3 、大气中水13 km3 、生物体中水1 km3 。
水分的大循环与小循环:
1,空间上的分布
海拔
纬度
经度
地貌
2,时间上的分布规律
季节上的变化
降雨量:地球上的降雨量随着纬度发生很大变化。在赤道南北两侧纬度0-20°降
雨量最大,年达100-200cm。纬度20°- 40°地带,由于空气下降吸收水分,降雨
量减少,在南北半球40°- 60°地带,由于南北暖冷气团相交形成气旋雨,致使
年降雨量超过25cm,成为中纬度湿润带。极地地区降水很少,成为干燥地带。
等雨线:华南降水量为1500—2000 mm,长江流域为1000—1500 mm,秦岭和淮河
大约为750 mm,从大兴安岭西坡向西,经燕山到秦岭北坡为500 mm,黄河上中游
约250—500 mm。内蒙西部至新疆南部为100 mm以下。
二、生物对水环境的适应性
1,陆地生物对水环境的适应
(1)植物对水环境的生态适应
旱生植物
中生植物
湿生植物
(2)动物对水环境的生态适应
形态上
节肢动物体表角质层及蜡纸层、爬行动物体表的鳞片、昆虫气孔的开放与关闭、多数陆生动物呼吸具有逆流交换的机理等。
生理上
亨利氏袢越长(相应肾脏髓质越厚),尿浓缩越高;鸟类、
爬行类的大肠和泄殖腔以及昆虫的直肠有重吸水的作用。
陆生动物在蛋白质代谢产物的排泄上也表现出陆地适应性。如
两栖类、兽类排泄尿素、鸟类与昆虫类排尿酸。
行为上
夏眠、昆虫的滞育、昼伏夜行等。
2,水生生物对水的生态适应性
(1)水生植物对水的生态适应性
沉水植物
浮游植物
挺水植物
(2)水生动物对水的生态适应性
淡水水域
海水水域
第三章(2)生物与大气的关系
一、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
在干燥空气中,%,%, CO2
%。这个比例在任何海拔高度的大气中基本相似。
但在地下洞穴或通气不良的环境中,空气中的O2和CO2含量
与大气不相同。
由于海拔增高大气压降低,因此氧分压也随海拔增高而降低,
这给哺乳动物的生存带来威胁。
在大气组成成分中,对生物关系最为密切的是O2与CO2。
二、风的类型
1,季风
2,寒流
4,焚风
5,山风
6,谷风
3,海陆风
第三章 物质环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