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
文/霍邱二中丁友虎
断断续续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我终于又重新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著作《文化苦旅》。读罢全书,我可谓是受益匪浅,感悟良多。
还记得第一次读《文化苦旅》还是始于我的初中三年级,那时自己毕竟还是太年轻,太青涩,太幼稚。当时的自己只是一味地觉得,余秋雨先生写的文章很唯美,很有诗意和情趣,却完全不懂得书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后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个人阅历的不断丰富,我也开始学会细细地品位文化苦旅中的每一行句子,每一个意境。
可以这么说吧,每一次读完《文化苦旅》我的敬畏之心便又增加了一分,倾慕之情更是无法溢于言表。
我所敬畏的是余老的深邃与肃穆。
仅仅是这本书,便写尽了悠悠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可想而知,它又抒发了古今中外多少儿郎的故土之思,家国之情,乃至潜藏在心上下千年的文化情节啊。
他作文,回归人性,回归自然,凭借着一颗做学问人应该有的良心,硬是力挽狂澜,将文学引领至原点。他旁征博引,潇洒自若,从来不受羈绊,文化功底可见一斑。他睿智,每一段文字都能够引发人们的深思,令人百读不厌,好不喜爱。他笔墨清寂,明丽婉约,那墨痕似干未干,满满的尽是眷恋。他写市井风情同样别有洞天,他以一枝瘦笔用细腻的笔调去描。我想,文化苦旅理应深邃庄重,肃穆的不仅仅只是他的外表,更是源于我们心灵深处每一次的拷问与深思。
敬畏的是他的固执,时刻坚守着心灵的那份纯真。
通读全篇,你会发现《文化苦旅》的后记中有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既然如此,我这些零碎散章的出版也算是一种侥幸。许多因不趋时尚而投递无门,或因拒绝大删大改而不能付梓的书稿一定比它好得多。能侥幸就侥幸了吧,读者诸君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它,那就随便翻翻。一个生命,他是如此的谦卑,又是如此的固执。也许,他真的只能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文化学者,一个纯粹的不能再纯粹的文人墨客。他的书生意气过迂,太浓,近乎不合时宜,过于偏执。不是吗?他仅仅只是执着于那一抹唐风宋钟情于历史山水的温婉厚重。他只是沉溺于那一隅文字的世界。我也从此爱上他的文字,不可自拔。
我倾慕于他的率性自然,走一程,写一篇,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写出了心中的真实感受。
我就这样边走边想,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旅舍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的所在,把刚刚写的那些东西寄走。走一程,寄一程,用一颗淡泊如明镜的心,硬是写出了这一鸿篇巨著。而这,又让我如何不仰慕他呢?
仰慕的是他潇洒飘逸的文风,以及那浓郁的文人气息,书生意气。
读着他的文章,你将会随着他的笔调
走一程,看那古老民族的涅槃与彷徨。
吟一声,聆听江南水乡的温婉与情殇。
唱一曲,歌尽塞外阳关的唯美与悲壮。
赋一笔,书写
读《文化苦旅》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