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
项目代码: Ⅸ
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申报书
项目类别: 传统医药
保护单位: 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
主管部门: 四川省文化厅
四川省文化厅制
二○一○年月日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封面及表格中“项目代码”按以下标准填写代码:
民间文学(Ⅰ),传统音乐(Ⅱ),传统舞蹈(Ⅲ),传统戏剧(Ⅳ),曲艺(Ⅴ),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Ⅵ),传统美术(Ⅶ),传统技艺(Ⅷ),传统医药(Ⅸ),民俗(Ⅹ)。
(二)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
(四)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凡填写内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填表说明
(一)第一项“项目简介”栏目中,应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主要价值和影响(字数500—600字),做到文字简练,叙述清楚,准确无误。
(二)第二项“基本信息”的“保护单位”栏目中,应填写具体承担该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保护单位。每个申报项目只能填写一个保护单位。
“法人”栏目中,应填写保护单位的法人代表。“通讯地址”、“邮编”、“电话(包括移动电话)”、“传真”、“电子信箱”栏目中,须填写保护单位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包括移动电话)、传真、电子信箱。
(三)第三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内容”栏目中,包括:1、项目基本情况;2、具体表现形态。“传承谱系”栏目中,要填写项目清晰的传承脉络,“代表性传承人”栏目中,应填写经市(州)级文化部门确定并公布了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四)第五项“项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栏目中,应包括已经采取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各种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
(五)第六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内容”栏目中,保护计划应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具体可参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一、项目简介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历史光辉灿烂,不仅曾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重大贡献,而且至今仍在为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保健发挥积极作用。中医骨伤科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在多民族生息繁衍的中华大地,“崇尚骑射”的蒙古族,由于骑马摔跤和长期战争中的跌打损伤、金创的救治需要,因此积累了“徒手正骨”、“敷药”、“药酒揉擦”等富有蒙古族特色的骨伤诊疗经验,并且在传统骨伤科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已具300余年历史的“何氏骨科(蒙古族世医特呼尔氏)传统医药技术”,即起源于蒙古族骨伤科学。
何氏先辈蒙古族特呼尔氏(汉姓何氏)系医武世家,每代均有人在军中担任军医。其家族于公元十七世纪中叶,随满蒙族混合编制清军进入中原,于十八世上叶,随驻防四川的满蒙官兵进驻并定居西蜀少城(今成都市柿子巷)。因属八旗统辖,故称“旗人”,何氏家族系镶兰旗、三甲。
何氏家族在随军迁徙的过程中,广泛吸收汉族、满足和回族骨伤科学,通过数代人医疗实践、积累经验和总结,使何氏骨科在诊疗原理、正骨推拿手法、骨科用药等方面,既与中国传统医药学一脉相承,又形成了医疗效果卓著、理论和实践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历代传承的骨科传统医药技术。因而早在20世纪上叶,便享有四川四大传统骨科流派之一的美誉。
何氏骨科在数百年传承过程中,历经风风雨雨,尤其是“文革”期间,何氏家族遭到四五次抄家,医武世家历代相传的家谱与大量的典籍、手稿因之毁于一旦。但是,何氏骨科传人坚守“救死扶伤,造福民众”的祖训,并且在培养家族传人的同时,广纳外姓弟子,使何氏骨科受到广泛赞誉。
随着目前何氏骨科代表性传人年事已高,现代医学对传统医药学的排斥,国家传统医学教育难以替代传统医学技术的“师徒传承”方式,具有数百年历史、行之有效的何氏骨科传统医药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
国家为保护和发展传统中医药文化,提出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四川省人大在全国率先出台保护和发展传统中医药的“中医药工作条例”,增强了何氏家族保护、传承“何氏骨科传统医药技术”的信心。
二、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何氏骨科(蒙古族世医特呼尔氏)传统医药技术
属地
成都市
保护单位
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
法人
何天佐
通讯地址
成都市武都路3号
邮编
610031
固定电话
移动电话
028-86636810,**********
传真
028-86637492
电子信箱
736220036@
所
在
区
域
及
其
地
理
环
境
何氏骨科所在区域主要为成都市。成都市历史悠久,2001年出土的金沙遗址,将成都建城历史从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超过了苏州,成为中国未变遗址最长久的城市。成都先后荣获“国
《何氏骨科》申报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