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呼吸一样自然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经历了长期的喧哗与躁动后,逐渐回归到语文本质上来。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回到思想价值、言语运用、学生发展上来。教师要用科学的思想来主导课堂教学,用精湛的艺术来设计课堂教学,用积极的生成来拓展课堂教学。努力提升语文学科品质,彰显语文学科魅力。
【关键词】思想艺术课堂教学
近日,学校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优课竞赛如期举行。作为语文学科评委,参与了听课活动。各位年轻教师的课堂各具特色,课堂教学形式新了,教学方法变了,教学手段先进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令人耳目一新。然而,许多课听后却又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总感到缺少了点什么,不像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许多年轻教师只顾及追求形式的新颖,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内在本质,没有正确理解新课程的精神,以致语文课上得华而不实,不伦不类。
由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早已为人诟病。在新课程情境下,随着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重心,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建设上来。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不仅要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还要思考课堂教学本身的种种问题。语文课堂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在于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课堂教学的优化应基于经典文本的阅读、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
一、用思想来主导语文课堂教学
教材中的文本大都是凝结了民族精神,渗透到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经典作品。每一篇文章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展示,处处都彰显时代进步的精华,是时代杰出人才的心声和社会发展的烙印,用优美的词句和深邃的思想去反映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教师不能忽视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一味带领学生自由地进行“个性化”解读,得出一些肤浅的结论。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给学生的灵魂里注入了什么呢?“试想,时下的学生有多少时间与莎士比亚、普希金、雨果展开心与心的对话;有多少时间与贝多芬、柴科夫斯基展开情与情的交流;有多少时间与黑格尔、马克思展开思想与思想的晤对;有多少时间沉醉于梵高、达芬奇的色彩与线条之中,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了诗歌、音乐、绘画和哲学,他们没有了精神的放牧。”
语文教师要具有很好的史学基础和哲学思想。教学中通过我们精妙的语言叙述把学生带入作者创造的情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更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对文章的欣赏和理解就能更到位,如果我们再运用哲学的思辨思维去分析文章,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去接受或批判,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增加文学性,而且能增强思想性,对提高语文学习大有益处。在听课的过程中,大多数年轻教师在教学新课时,开头都是用多媒体展示作家作品介绍、生字词注解,千篇一律。如一位教师讲授曹文轩教授的《前方》一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摄影散文,充满了睿智的思考和深刻的哲理。可以设置各种情境,带领学生进入,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受、去思考,引发心灵的共鸣,而不是教师在那里机械地说教。一堂课下来,学生昏昏然。
语文教学重要的是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为此,我们要用科学的思想来主宰课堂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与作家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获得情感的共鸣、思维的共振、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像呼吸一样自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