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朗读的意义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学生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这也是“少教多学”的体现,让学生自己多读,在读中细细品味文本,认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下面是我教学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说说“翡翠、无瑕”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
[评析]:
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的作用,这能更好地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片段二: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先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评读、诵读、挑战读)
师:(引读、配乐读。)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多,形态多种多样。
……
生:(汇报)写了山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师:(出示桂林山水图片)同学们边看图边想象桂林山水之美,并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
评析: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学习中以文本为载体指导修辞手法,提高习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前后两段写法,先总结出学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
反复朗读的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