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思、导趣、激情
一、启思
1. 导思。导思,即凭借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对于所学课文内容学生思考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接受。接受了,才能在头脑中进行归纳,进而认识和掌握学习语言与运用文字的规律。
凭借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是紧紧围绕课文重点内容。关键之处,既不过难,也不过易,即有想头,又有说头。
虽然可能学生说的不够完整、不够准确,但这是他们自己动脑思考的结果,我认为只要培养、训练了他们能思考、善思考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学会怎样读书。
2. 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加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尤为重要。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关注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尤其是“这一切发生的是否合理、是否合拍、是否合度、是否合味。关注的积极性越高、主动性越强、灵活性越大,学生“思”的效果就越明显。
二、导趣
1. 选引趣点。学生对助词“的、地、得”很难区分,为了让学生理解“的”的用法并能正确运用,我做了如下设计:
教师出示卡片:( )的( ),随意报上一个事物的名称,要求学生在前面加个合适的词来修饰。先是“教室里的( )”,接着是“公园里的( )”,然后是“人身的( )”。我一口气报上十几个,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突然,我报:“崔政”,学生一愣,旋即醒悟,笑着说:“聪明的崔政”我表示异议“顽皮的崔政”,学生哈哈大笑,目光同时射向崔政同学,他有点窘。我缓和口气说:“聪明而又顽皮的崔政”。崔政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紧追不舍,说:“低着头的崔政。”由于我的幽默师范,满足了学生们的求趣心理,激发学生的乐学动机,就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掌握了“的”的用法。
2. 巧设环节。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人做事的首次成功是诱发兴趣发生和发展的原因,我在教学中就运用了这一条兴趣产生的规律,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听、说、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诸方面的能力。
每当新接一个班级时,我的第一节课就上成“兴趣课”。这是我给学生的第一个见面礼,第一道菜。我力图将它做成“凤头”,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唤起学生对学习汉语的兴趣。
教学中,我关注学生,期待学生,让不同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与乐趣相联系的情形。
三、激情
1. 创设氛围,以情感人。《葡萄沟》一课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在中国地图前,
启思、导趣、激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