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及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治疗
肖旭平马丽娟
湖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鼻内镜手术历史
外科手术作为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一种手段已经有120年的历史。
1879年,德国的泌尿外科医师nitze(1848--1906)在医疗器械leiter的帮助下,首先使用前端配备照明装置的膀胱镜。
1901年,hirshman对nitze的膀胱镜进行了改良,首次经齿槽对鼻腔和鼻窦行内镜检查。
1925年,美国鼻科学者maltz成功地应用经wolf公司改善了光学性能的内镜,经下鼻道和犬齿窝对上颌窦进行了观察,并创立鼻窦检查一词。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发源于1971年的奥地利,功能性内镜手术的概念出现于1985年。国内是在1989年赵绰然主任首先开展了经鼻内镜鼻腔手术,如钩突切除术。1990年由韩德民,许庚教授把功能性鼻内镜鼻窦外科理论和这项新技术带回国内,比国外晚了19年。回顾我国鼻内镜手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把它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鼻内镜手术历史
第一阶段为1988—1994年,属于探索阶段,也属于奠基阶段。在这5年的时间里国内一些先行者在参阅大量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开始了手术解剖学和形态学的系列研究。1993年底,已经完成了手术解剖学,形态学,影像学诊断学等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一些医院全面开展了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的临床探索,使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愈率达到70%以上。
鼻内镜手术历史
第二阶段为1995~2000年,可以称为快速发展阶段。1994年,《内窥镜鼻窦外科学》出版,它反映了当时国际鼻内镜手术发展的内涵,成为国内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资料。1995年,由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主办的全国首届鼻内镜手术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从此以后,全国各地掀起了鼻内镜手术的热潮。
鼻内镜手术历史
第三阶段应该是从2001年开始,为持续发展阶段。中国鼻内镜微创外科学体系开始真正的成熟了,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和专家手中,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一次手术治愈率已经可以达到90%~95%。
鼻内镜手术历史
鼻内镜手术基本原理
第一个系统地阐述内镜鼻窦外科(end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是奥地利学者Messerklinger。
研究表明:
1、经慢性鼻窦炎的发生与窦口鼻道复合体(前筛复合体)的病变所导致的鼻窦引流口阻塞有关;
鼻内镜手术基本原理
2、清除病变、开放阻塞的窦口、恢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功能后,病变的粘膜可逐渐恢复正常,遭到破坏的粘液纤毛清除功能和腺体功能可得到恢复,从而实现治愈慢性鼻窦炎的目的。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已往所认为的鼻窦粘膜的病变状态是不可逆转的观念,奠定了ESS的理论基础。
鼻内镜外科的内涵
在鼻内镜直视下,以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结构和功能为前提,以清除病变、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为目的的鼻外科技术。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电视监视下的鼻内镜手术
2、清除鼻腔和鼻窦病变;
3、正确的粘膜取舍与结构重建;
4、术后随访和综合治疗。
鼻内镜手术设备和器械
1、监视记录系统包括监视器、视频转化器、图象记录系统等。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及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治疗_19-3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