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是:自我规划,增强学习责任感与紧迫感。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有同学会说,我的大学生活需要规划吗?周一到周五就是不停地上课,下课,再上课,周末就是不停地睡觉,吃饭,再睡觉。每个星期都是不停地重复,重复再重复。有规划的必要吗?再加上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难道还必须每天都不停地重新计划,计划,再计划?既然这样,大家认为我们的大学生活还有没有规划的必要呢?我认为是有的,不然我就可以说:“我的演讲到此结束”了。没错,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但变化又永远追不上规划。再具体地说,你很难听见有人说:我们国家的规划生育工作做得不错。
那么什么是规划呢?百度百科曰:规划,即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可能这样说大家没有什么概念,通俗的来说,规划就是整理你未来的人生,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由很多计划和目标组成的集合。如果把一个人生命的长度看作是一次航行,规划则是驶向终点的航线,而路途中的一个个站点则是你需要到达的目标。
很多同学对目前的生活充满了迷茫,时常对生活抱怨“为什么?”、“怎么办?”的疑问,如果你也是这样,不妨问问自己,你是否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毕业后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或者说有没有考虑过5年后10年后的你,会是什么样。
如果这些问题让你陷入沉思,那么接下来我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1953年哈佛大学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结果影响的调查。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哈佛大学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这说明目标对人的成功很重要。
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可是要实现这个理想的目标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期间会有很多因素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走向。如果我们能树立明确的、清晰的人生目标,那么当我们向目标奋进的时候便无法知道自己究竟向目标靠近了多少,无法体会到日益抵达成功的成就感,我们的心灵就会倦怠,热情就会受挫,直至失去毅力和耐心,最终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原因是有时候梦想太大,让自己感觉很遥远。如果我们把目标定小一些定近一些,脚踏实地地做到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每天都有一点收获,让每个小目标成为不断鼓舞自己的现实,这样我们的人生规划才不会偏离轨道,人生目标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同时,目标和规划又是一脉相承的,短期的目标应该服从中长期的规划,否则就是南辕北辙,规划也就失去了意义。一个人如果没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且不清晰自己的目标,即使他的学历很高,知识面很广,那么也只能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人,又或者只能一辈子做别人的跟班,做一个等着时间来把自己生命耗尽的人。
我看过一则报道,说的是英国有一个名叫斯尔曼的残疾青年,尽管他的腿有慢性肌肉萎缩症,走路有许多不便,但是他还是创造了许多连健全人也无法想象的奇迹。19岁那一年,他登上了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21岁那一年,他征服了著名的阿尔卑斯山;22岁那一年,他又攀登上了他父母曾经遇难的乞力马扎罗山;28岁前,世界上所有的著名高山几乎都踩在了他的脚下。
但是,就在他生命最辉煌的时刻,他在自己的寓所里自杀了。
为什么一个意志力如此坚强、生命力如此顽强
自我规划,增强学习责任感与紧迫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